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郭可莹: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 | 2022毕业季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2-06-18 14:18 浏览量: 3769

郭可莹

经济与金融专业,经85班,曾任经85团支部书记,学院实践组副书记,校团委志愿中心组长等职。曾获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清华大学先进个人等荣誉。深耕计划五期学员,在清华大学国内合作办工作两年后进入公管学院攻读学术型硕士。

编者按:

青春是什么样子?郭可莹用她的大学经历给出了答案。大学四年里,她敢于在尝试中寻找心中所爱,在纷繁的选择中找到持久的生命出口。社工、志愿、实践,她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让我们跟随着她的脚步,走进她的世界,感受她那随心而跃动的青春。

班委工作:在特殊的时间

构建特殊的回忆

提到社工,郭可莹首先讲到的是四年班委经历。大一初入学,她就当选了经85班的团支书,大二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大三和大四她又担任了班长的职务。作为班委,除了建设一个温暖的班集体,她还希望为大家制造一些难忘的共同记忆。在大一下学期甲团答辩时,在班级风采展示的最后,她设计了团体合唱《一生有你》。在大四的“冬情”学生节,她联合其他班委组织了毕业班节目See you again。“如果大学四年没有和朋友一起上过一次‘冬情’,也算是一种遗憾。可能几年之后,大家对其他班级活动的印象逐渐淡去了,但在综体的舞台上同唱一首歌的场景一定铭记在心。”

可以说,班委的经历让刚升入大学的郭可莹体验到了“为他人服务”的快乐,这样的态度贯穿在此后的大学生活中,成为她大学生活的一抹亮色。

社会实践: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郭可莹与“实践”的结缘,可以追溯到大一寒假。这是她第一次走出校园,跟随学院的实践支队前往广东调研政企合作扶贫模式,深入到政府扶贫办、村落、企业的扶贫项目部门进行座谈、实地调研。在过程中她看到了扎根一线扶贫工作者付出的汗水,也看到了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那时的她还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伸出援手,但一颗“为基层百姓服务”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生根。

之后,她先后参与了五次基层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如果只是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会有很多现实问题看不到、想不通,只有去深入走访交流,我们才能理解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她也越发感受到自己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关切,同时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思考问题。

在郭可莹第一次担任支队长的实践中,她选择了自己的家乡河南省作为调研地,了解村镇银行的运营现状。通过访谈与实地调研,她了解到几乎所有的村镇银行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抗风险能力差。涉农贷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受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而村镇银行本身承担着较多的社会职能,这需要监管部门积极探索思路、寻求突破,才能保证银行支农支小的力度,坚守定位,发挥农村金融的补位角色。

一次次的实践思考增进了郭可莹对公共服务的理解与兴趣,引发了她对走上服务基层道路的思考。她希望自己能够扎根基层,造福一方,利用所学知识尽力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说些更加实际的,比如如何更好地对小微企业进行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才能吸引资本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如何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推动当地农产品的品牌建立?如何兼顾企业、政府、村民等各方利益来推动产业项目落地?我认为这些是我可以实际去推动与改善的,也是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过程。”渐渐地,她明确了日后的发展方向,在大四推研时没有选择在本专业保研,而是主动申请并顺利通过了“深耕计划”第五期的选拔。

大学四年,郭可莹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实践活动带给了她持久的方向感和广阔的思考空间。出于对实践的热爱,她也希望感召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实践活动中。她在大一下学期加入了团委实践组,从组员到组长,再走到可以独当一面的副书记,越来越多的任务与责任落在了她的肩头。“实践组见证了我的个人成长,我也有幸见证经管实践的传承接力与开拓创新。”

谈到在实践组工作的难忘经历,她笑着说:“除了对学院实践方案的构思与设计外,更多工作是给同学们的实践之旅提供全方位的‘保姆’服务。”实践的大规模出行是在寒暑假期间,因此即便是在假期,实践组也需要保持对各个实践支队的高度关注。督促支队上传每日安全打卡合照、丰富支队实践成果的宣传渠道、及时解决支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的各类疑问,已成为郭可莹多个假期生活的日常。

“记得去年暑假,因为受河南暴雨影响,有几位同学返乡受阻,我们立刻建立了安全联络群,时刻在群里跟进同学们的动态,确保大家都平安到家后,提着的那颗心才彻底放下来。”每学期进行实践总结时,看到同学们反馈在实践报告中的满满收获,都能够让郭可莹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工作带给他人的价值,进而加深对工作的意义感和笃定感。

赴雄安进行双休日实践

在实践组的社工还为她带来了别样的友情。大学四年中,郭可莹在团委实践组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二秋季学期,学院举办暑期实践总结会的前一天,郭可莹和另一位组长通宵参加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清华方阵的合排,为了总结会当天的各项议程能够顺利进行,组内形成了“接力办公”的模式:两位组长在合排前多承担一些工作,并及时做好交接;在合排期间,其他成员继续做着准备工作,“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演练结束,凌晨五点,当我回到寝室时,发现同组的成员还没有休息,一直在核对会议的各项流程。”这种在工作的磨合与共同拼搏中结下的友谊十分深厚而纯粹,对她而言格外的珍贵。

志愿服务: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社工、实践和志愿总是相伴而行,于郭可莹而言也不例外。她对各项志愿公益活动抱有相同的热忱,有着超过300小时的总志愿工时。她曾参与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伟大复兴”方阵训练,做过建党百年鸟巢文艺汇演、北京冬奥会残奥会这些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有幸在大学四年赶上多场举国欢庆的盛会,她在重要时刻发散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和热。

讲到冬奥服务,郭可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开幕式的全要素演练。她所在的支部原本的服务观众任务临时被取消,所以全员被调做客流引导。郭可莹接到这个消息有点沮丧,认为自己的服务不会有什么意义,设想中观众们会直接由车长带领进入鸟巢,不需要志愿者多此一举地去做引导。但演练当天的观众大部分是“散客”,所以观众完全不了解鸟巢复杂的结构编号,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的客流引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观众指明最便捷的道路,同时要维护客流的整体平稳与通畅。更惊喜的是,在服务时郭可莹偶遇了清华参与观演的老师,老师还笑着对志愿者们说:“你们辛苦了!晚上回去,学校给你们准备了热乎的饭菜。”

郭可莹在各项活动中,还是团体中的“气氛担当”与积极情绪的传递者。由于冬奥会有着长时间低温严寒的户外服务,对志愿者的体力和心态有较高的要求,她主动承担了支部的情感建设工作,在休息期间和成员们真诚地沟通,帮助大家反馈问题、调整心态,“每个人的稳定性是团体能够完成任务的关键要素。”

志愿服务还能够为参与其中的人提供一个温暖彼此,结识友谊的机会。在休息时,同学们围坐在一起,敞开心扉谈内卷焦虑,谈社会变革。在当今这个“万物通过网络互联”的时代,这是格外可贵的真诚交流。郭可莹说,“每次的专项活动和同学们结下的情谊都很珍贵的,直到现在群里的大家还会有很多生活与学习的交流。”

提到参与几次活动的心态变化,郭可莹说,“大一时参与方阵训练单纯是凭借着对祖国的真挚感情,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后两次的志愿服务中,我对大型赛会组织背后的规划设计有了更多的兴趣,也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在冬奥会开幕式志愿服务结束后,支队的总结会开了近4个小时,大家对志愿者的工作提出了多样化的建议。通过支队内部讨论、上报问题建议给学校、学校与场馆负责人积极沟通,各类问题都有了积极明显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时,郭可莹是长安街上“伟大复兴”方阵的一员;建党百年之际,她作为志愿者在鸟巢回首了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斗、百折不挠的伟大征程;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仪式现场,她用最美的天霁蓝将向未来的青春力量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几次参与国之盛典,改变的是自己的身份,不变的是充满热忱的爱国爱党之心。在参与这些重大活动的过程中,她亲身感受到了什么是“我与祖国共成长”。活动中,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是迎来送往还是默默值守,她都践行了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有一分热便要发一分光。志愿服务如此,人生的道路选择亦如此,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微光增辉日月,她希望自己能够永远葆有心系家国和社会的情怀,微光成炬,向光而行。

毕业寄语:在不设限的环境中

找到持久的生命出口

清华的大学生活,在郭可莹的回忆里最终凝练成几句话:

第一,“不要为自己设限”。清华为想走不同道路的人提供了自由生长的足够空间,包容每一个人的梦想选择。“大学四年我们面临很多机遇与可能,朝着兴趣放手去做,珍惜大学生活和学校提供的资源。”同时,在看待自己时,不要过度纠结于peer pressure,而是经常和每一阶段的自己去比较,不断提升自己,设置合理的预期,把握好“自我效能感公式”。

第二,“允许自己让外界标准失望”。寄生在别人的评价里总会为自己招致很多无谓的困扰与焦虑。郭可莹说,不希望自己被外界印象形成的框架所限,也是这种敢于追求自我的态度,使她选择了想走的道路。

第三,“做事不能太有功利性”。要清楚让我们做出每一步决定的根本原因,我们最看重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了解清楚自己的底层价值排序,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郭可莹学姐希望大家能够在探索、实践与坚持中一步步沉淀下来自己真正擅长且热爱的事情,提升自我认同感,摆脱内卷的泥沼,充满能量去拥抱更加真实的自我。

内容来源:经管团委记者团

采访、撰稿:窦铭希

编辑:符怡

审核:郑黎光

责编:卫敏丽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