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 | 五位大牛的投资笔记

长江商学院
2019-02-27 12:04 浏览量: 5627

MBAChina网讯】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寒冬”成为关键词,在投资者的眼中,经济从未显现出这般脆弱,当更多的不确定性蔓延至2019年,又该如何应对?

在此,长小江为你梳理了5位资深投资人的精锐观点,他们看好哪类项目和哪些投资者?他们拥有怎样的高明的投资策略?他们对市场有怎样的真知灼见?以下分享,为你在“资本寒冬”指点迷津。

01

“早期投资像中医,中后期投资像西医”

2004年,李骁军成为IDG资本合伙人,自2015年起四年蝉联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TOP50中最年轻的中国投资人,代表投资案例包括小米、拼多多、App Annie、果壳网、猿题库等等。

回顾投资生涯,李骁军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中后期投资理性较多,就像西医,有数据、验血、X光等诊断方法,有据可循的东西比较多。早期投资没那么多数据和历史可看,更像中医,靠感性和经验判断比较多。

做早期投资一定要乐观,但也要有怀疑精神。乐观是你要永远相信未来是新的,怀疑是你要对自己诚实,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很多地方搞不清,也暂时搞不明白。年轻人不要怕被别人挑战,错了不丢人,丢人的是错了还不知道。

早期投资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很强,没什么门槛,任何一个新手都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现在做早期投资的人越来越多。但随机性决定了投资这事不好干。早期项目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就算你做了再多分析研究,关键时候还是需要一闭眼和一跺脚的勇气。

早期的投资就是找亮点,是否足够“一俊遮百丑”,如果足够,就可以投。这一“俊”,主要是人,也就是这个创业者是否有能力把所有困难克服。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比如,有些人更产品化,有些人更销售化,有些人更战略化。对投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他们身上最打动你的地方。

02

“每一次投资,都是为自己的信念买一次单”

成立于2010年初的云锋基金,是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的名字命名而成,李娜作为云锋基金合伙人、核心创始团队之一,曾经投出了陌陌、小猪短租和VIPKID等明星项目。

李娜觉得,投早期项目的时候,创始人和投资人其实是在寻求某种“共同的相信”。投资人如果一直站在门外看创业公司,那么它的模式、市场、团队、技术,你算得再精准,也离实际情况相差很远。

李娜的经验是,跳进来才能看清真相。

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只有“人”是唯一的确定性。“投资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它介于二者之间,投资人和创业者要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交互”,每一次投资,都是为自己的信念买一次单。小猪短租正是这种投资逻辑的产物。

小猪短租历史上的融资过程还是很曲折的,在云锋内部过会的时候讨论也非常激烈。虽然有Airbnb在前,但共享房屋这个事情在中国和美国太不一样了。

首先,要中国人去分享自己的房子,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有门槛的事。中国人对于住进别人家这个事情,也有比较大的各种担忧。

第二,中国的房屋质量,良莠不齐的状况十分严重。小猪要做的事情,一方面要从培育用户心智做起,另一方面为了赋能房东还要做各种dirtywork。

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还是看你相不相信这个人。“我相信他,”李娜说,“陈驰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创始人。他六年前开始创业的时候,就坚定地认为C2C个人分享房屋是一个方向。

他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非常难走的道路,因为房源端极其不ready,房客端也极其不ready,这是一个需求和供给两边都很艰难的生意。但是,从第一天创业到现在,他始终在坚定地做他自己确信的事情,而不是在中间来回摇摆 。”做难且有价值的事情,就是门槛。

03

“技术创新类企业的难点不在技术,而在人”

现在技术创新是一个很热的方向,大量的机构都开始转向这个方向,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领域是有点难的,难在什么地方?不是难在技术本身,而是难在人身上。

我们投资的标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企业。“一家技术创新企业”和“一群能够做技术的人”,是有很大不同的。企业要面对的是客户和员工,人是它最核心的一个维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技术。

科技公司必须把技术和人这两者结合起来,不但要有很强的科技能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企业的主体,你怎么去理解客户?怎么为客户创造价值?怎么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去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这个维度上的核心完全是人,不是技术。这就对技术创新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既要有能力驾驭组织,又要有能力去驾驭技术和产品的进步。

实际上,科技在行业中落地应用的机会太多了,几乎每一个行业都需要用科技的力量去改造、升级,这里面的机会是海量的,难的是,你能不能找到复合型的创业企业家,或者说复合型的团队,有能力去综合驾驭商业和科技。

举个例子,开思时代是我们的一家被投企业,做的是汽车后市场的平台服务,他们的团队就是强技术背景,创业仅三年的时间,就已经跑到这个细分领域的领先位置。

他们的技术给这个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价值,比如他们会投入很高的研发费用,方便人们在修车的时候快速找到零配件。每辆车、每款车型在不同年份的配件可能都不一样,要实现精准匹配,是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的。

同时,他们在商业维度的能力也不错。这个团队的联合创始人很多,一个都没有走,现在发展到好几百人,发展速度也特别快,能把人团结住其实是个很大的本事。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战略选择、快速执行、人员赋能等等这些模块都做的不错,并且不断地在迭代反馈,所以,这个项目就跑的特别快,而且很稳健。

04

消费品和线下还有大量的机会

胡斌的职业轨迹一直围绕着“创业”和“投资”这两个词。十年创业,五年VC,角色的转换之间,让他对于市场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认知。以下是他对消费品类的看法:

如果拿消费品类举例,我们会发现咖啡是个很神奇的品类,今年突然开始火起来了。

首先,咖啡的需求是真实的需求,咖啡的生意是实实在在的生意;其次,咖啡这个品类用户粘性强,一旦喝了就会一直喝下去,复购率高。

星巴克虽然做得很大了,但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很多人的咖啡需求还没被满足,那确实存在这样的机会。现在看起来有点夸张的是大家都贴很多钱给用户。回到商业本质上去看问题,补贴只是获客手段,咖啡特殊在一旦喝了想不喝是有点难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行业的客户需求最后还是能沉淀下来的。

此外,毫无疑问,开线下店在过去五六年不是VC喜欢的方式。但现在我就想说那些该被互联网打击的东西都已经升级淘汰过了,剩下的一些恰恰都很扎实,很有质量。

当然,这是从连锁说的,比如我们还说国贸,除了那些大品牌之外,你发现有一些设计师品牌的商店在里面活得挺好,我看过其中两个项目都是盈利的,我开始觉得,在北京开线下服装店能盈利还挺难以置信的,租金很贵,怎么能做到呢?

它的客单价其实挺高的,客单价大概1000多,这些客户是写字楼里办公的女性,她们会选择一些有设计感的、品质也不错的东西去买这是她们可以接受的价位,所以试试就买了。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升级,以前街边服装店其实大多都是淘宝摊货,有品质的其实并不多。现在你会发现那些特别高品质的线下服装店反倒出来了,而且还都活着。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线下店,比如便利店。便利店也很有意思,我觉得中国还是应该有上市公司能够出来,大逻辑就是便利店跟互联网不应该是取代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便利店有两个特点:

1)客单价足够低,大概在15块、16块左右。

2)频次足够高,如果是在写字楼周边的便利店,很多是靠鲜食,关东煮、盒饭这些东西吸引到大量的客流,而且他去得蛮频繁,一周可能去个两三趟、三四趟都有可能。

基于这两个特点,我们会认为便利店有点像线下流量入口,就是频次够高,虽然客单价不高,但是它很难被互联网给取代,反倒是大的超市我觉得挺危险的,因为这些东西我在网上一点就送过来了,除非我享受出去逛超市的感觉,否则的话大超市去的没那么频繁。

05

为何选择布局B端以及拥有怎样的投资逻辑?

中国崛起形成的中国力量会是下一个全球结构性红利机会,而中国崛起给国内的B端市场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我看来,中国相比美国产业落后的最关键因素在于两国企业服务行业的差距。

在国外,像IBM、Oracle、Salesforce这样市值或收入上百亿、千亿美金的企业公司不胜枚举,但在国内屈指可数,像咨询服务类的B端公司更是差异,做到收入或10亿美金市值以上的企业基本上没有。

在B端市场中,工业设计是我很早就看好、持续关注并果断出击的领域,我们在2015年底投资了中国最大的工业设计公司——洛可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能来自于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即要为市场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产业发展从消费着层面倒逼到B端。

近几年,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性价比要好,颜值还要高的东西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而要提升产品和服务,迫切需要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和供应链能力。

此前国内缺乏好产品,原因是需求端的要求没那么高,企业不是靠产品赚钱、而是靠信息不对称或区域优势赚钱,导致产业的整体素质长期处于低层次,很多好的idea无法转化成好产品,但我判断这种状况不可能持续,总有一天,中国消费升级会到来,因此我花了八年时间去研究和追踪工业设计领域的公司,最终选择了在这一领域表现最为出色的洛可可出手。

投资逻辑层面,洛可可不仅仅是一家传统的设计公司。传统的设计公司研制依赖自身团队,每个人的产出有限,增加业务量,不得不增加员工,导致成为一个人力密集的公司,天花板高度有限,很难成为一家大公司,也就无法获得高倍收益。

而洛可可,依托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在行业中的制高点,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共享经济理念,整合全球优质设计智力,为有设计需求的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设计服务,天花板一下就提高了几个量级,业绩实现成倍增长。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国产品将代表全球标准,通过工业设计和供应链提升,就能够让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建立新的认知,就像现在大家对德国、日本产品的好感一样,而这中间,工业设计将起到最关键的推动作用。

编辑:学言

(本文转载自长江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