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先锋 | 北大光华教授王立彦:以身作则 职责在心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18-11-23 09:16 浏览量: 3929

MBAChina网讯】“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的这句话在2018年北京市师德先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教授身上表现得恰如其分。自1985年硕士毕业到北大教授统计学课程,王立彦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三十多年时光。对他来说,无论执教于燕园、研究学术,还是编辑学术和专业期刊,都既是一份工作责任,也是一种人生乐趣。本期校报,就让我们走近王立彦教授,听他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从教生涯娓娓道来。

2018年9月,北大党委副书记安钰峰(右)代表校工会看望王立彦教授(左)

言传身教 薪火相继

“什么是师德?我认为说得朴素一点,就是好好教书,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当记者问及王立彦对师德的理解,他这样回答。这个答案来自王立彦求学时期遇到的几位印象深刻的老师,正是他们的博学笃实,对王立彦后来走上教师岗位影响颇大,他时刻将“好好教书”这四个字铭记于心。“比如我在山西念初中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识非常丰富。通过听他讲课,我的眼界开阔起来,知道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王立彦回忆说。

高中毕业后,他下乡当知青,后来又成为一名铁路机车厂的工人。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受到高中班主任谭老师的感召,他决定去报考大学。“其实当时我对参加高考的热情并不太高,”王立彦笑着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铁路工人算是一份很令人满意的工作。要不要考大学继续读书,我起初很犹豫。”最终,这位高中老师通过家访,说服了王立彦和他的父母亲。并且,谭老师还嘱咐王立彦说,填报志愿的时候不要只考虑传统的文史哲数理化,现在“文革”动乱结束,国家要搞经济建设,学习财经专业会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说,谭老师的思想、眼光和见解改变了王立彦的人生道路,而谭老师为学生成才、发展的良苦用心,也令他由衷钦敬。正是听从了中学班主任老师的建议,年轻的王立彦才报考了山西财经学院计划统计学专业,从此与财经科学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在四川财经学院、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王立彦也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在成都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是高成庄教授鼓励他大胆研究写作,在《财经科学》期刊独立署名发表了学术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在北京大学工作和学习期间,当时经济管理系主任是厉以宁先生。“厉老师踏踏实实在北大教了一辈子书,我非常敬重他。”还有王立彦的博士生导师闵庆全先生。闵庆全先生在抗战期间考入西南联大,第一年学习土木工程,后来转入经济系。从西南联大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在社会工作几年后,当西南联大北归,闵庆全便回到北京大学任教。1952年初,全国院系调整,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北京西北郊的中关村一带需要重新规划建设。当时专设一个机构“三校建设委员会”,闵庆全在“三校建设委员会”里负责财务工作。“闵先生后来常常对学生说起,当年他负责三校建设财务工作时,从来没有出过一分钱的差错。”王立彦回忆道,“老一辈学者的敬业精神、严谨细心的工作态度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勤勉治学 与时俱进

北京大学1985年成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是三系之一。当时,厉以宁先生担任经济管理系的系主任之后,为了激发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放手让年轻人做教研室主任。就是在这个时候,王立彦作为经济管理系核算教研室的负责人,先后主持申报和开设了“财务管理学”“会计学”本科专业。

时光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风起云涌,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格局发展。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内各综合大学纷纷进行学科改革,恢复或建立工商管理学院。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北大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担任会计系主任。

王立彦回忆说,自己一直学习和讲授统计学专业,当时转入会计学这一新的教学和科研领域,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担当。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开始遵循国际惯例。那时候的王立彦正忙于参加国家统计局和国民经济核算委员会建立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工作,他曾犹豫过是否要舍弃一个自己已经熟悉且开始有所建树的专业,进入另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领域。然而,犹豫也只是一时的,挑战看起来对他更具有吸引力。创办会计学系,需要有相应的课程,那么课程应该怎样来设计呢?王立彦和其他老师找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顶尖大学关于创办会计学专业的一些文献和经验,同时借助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的外力,通过反复讨论和打磨,推动北大会计学系初具规模。后来,王立彦经常对学生们说,自己是和北京大学第一届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同步踏入会计学专业领域的,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原本陌生的会计学知识的学习中去。

会计学是一门需要与时俱进的学科,多年来,王立彦也在不断更新着自己的课程和研究。“比如我现在承担一个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生态价值补偿标准的环境会计方法研究, 这是把会计学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了。生态被破环就要有补偿,补偿需要有专业依据,我做的研究就是要给出会计计量视角的依据。”王立彦解释道,“好比说那些工厂和矿山的开办,这种人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应该如何补偿农民,补偿生态环境,这种补偿该怎么计量,这不是一个纯粹学院派意义上的研究,也不止是发表论文,如果能从自己的领域得出一个办法,让国家有关部门接受,让学术真正服务于国家治理,那我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除了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王立彦还在办期刊上投入了不少精力,目前他担任两份期刊的主编:学术期刊《中国会计评论》、专业期刊《中国管理会计》。前者属于纯“学院派”期刊,主要为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后者则属于“专业界”期刊,主要服务于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者,提供管理思想交流平台。“我认为,办期刊属于学术公益事业、专业公益事业。”王立彦告诉记者,“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幸运,能同时主编两种不同风格的期刊。当然,能做到这一点我非常感激北大,正因为在北大,我才有可能联合这么多高校和学者一起做事。”

职业道德 社会责任

当记者问及王立彦在教学和科研的时间上是否有所冲突时,他回答说:“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两者并不会发生冲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只要你愿意投入精力去做一件事情,自然能从中获得乐趣。”受到导师闵庆全先生的影响,王立彦常常以西南联大老一辈学者的治学信念激励自己,“当年在战火中的西南边陲,西南联大的学者们也需要兼顾教书和科研。他们做到了,把西南联大办成当时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愿意为之奉献。”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一名教师,王立彦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既显而易见,也潜移默化。前者是传授知识,为人师表,讲正气,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后者是耳濡目染,律己言行,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此外,“因材施教”也是王立彦非常注重的为师之道。王立彦指导的学生包括本科生、专业硕士生、学术硕士生和博士生,学生们的层级跨度较大,对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光华管理学院,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产品线”最丰富。对于本科生,开学第一课王立彦就会跟他们讲,虽然未来的方向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进入大学里,就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如果未来要到机关或企业工作,那么职业目标就是总会计师,或者首席财务官;如果以后想当大学老师,那么就要养成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走上继续读书的道路。而对于会计系的博士生,培养的目标就很明确,王立彦希望他们能够薪火相传,毕业之后可以去各大高校任教,从事学术研究。

知青岁月经历让王立彦心中充满着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忱。汶川地震后他十余次赴川,担任北川重建发展顾问。玉树地震后他与北大本科生共赴玉树,并为羌区藏区小学带去图书与文体用品。他积极投身北京大学支教边疆工作,六次赴新疆石河子大学、十多次赴西藏大学。他与光华管理学院的同事们一起,在藏族羌族地区帮助九所小学建立博雅图书室。他的心始终与边疆的学生连在一起,与祖国的教育事业连在一起。他还多次奔赴贵州毕节,云南昭通、弥渡贫困地区实地调研,发起组织“吕梁论坛-可持续发展”项目,为革命老区提供智力和教育支持。

作为光华管理学院“责任与社会价值中心”主任的王立彦,每年负责编辑学院的《社会责任价值报告》。他也是光华管理学院为专业硕士生最早开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师。在这门课程中,他最强调的一个概念就是“会计的职责责任”。“我觉得‘职业责任’是一个本质核心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王立彦说,“任何专业都要讲职责,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到尽职尽责,每个人都应该时刻督促自己具有一份社会责任心。”坚守职责,言传身教,正是王立彦为师之德的最好体现。

编辑:学言

(本文转载自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