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上的企业创新处于全球中级水平 外企仍是创新主力军

MBAChina
2017-07-29 09:25 浏览量: 2136

MBAChina网讯】中国政府鼓励创新的力度、中国市场追逐创新的强度,中国媒体讨论创新的热度,中国学界研究创新的深度都可谓空前。


当下中国市场企业创新之常态究竟如何?


以全球企业创新为背景,声誉研究所于2016年第二季度对中国大陆市场知名度较高的160家大型中外企业进行了一次大范围数据采样和深度调研,从中节选出声誉景气度最高的100家企业作为2016中国最佳声誉创新企业的代表性样本进行分析与解读。从认识中国市场企业创新的导向和结构出发,我们依据企业创新声誉评测模型对取样数据进行了分析。

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市场企业创新总体上处于世界的中级水平。


首先,我们发现中国市场最佳声誉创新百强的总体景气度低于其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应水平;其中,外资在中国市场的创新指数普遍低于其在发达市场的水平——说明中国市场企业创新的基本格局没有突破发展中国家的局限,即驱动企业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性资源主要还是来源于外部。


这让中国市场的企业创新,无论中资或外资都本能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外依赖性或从属性;且突出反映在企业创新的导向和结构上:中资创新基本是模仿性产物,缺乏自创性、自源性;而外资则基本是母公司脱胎产物,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在地持续创新(continuous innovation at end-location)孱弱,不独立亦不完善。


第二,按照进入百强的中国创新企业来考量,数量上外资占据九成以上,且仅美资即为数过半,形成压倒性优势;而在创新指数上,外资甚至低于中资——说明外资是中国市场企业创新的主力,但数量庞大而发力不足。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外资的核心创新功能没有设立在中国,创新成果也通常只是一部分沿着内部功能联动和外部产业链合作传递、转化到中国市场;在中国发售的产品线不全,世界热门产品的发售通常晚于其它市场,创新成果最终惠泽中国消费群体的时间被推迟。二是面对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为保障和强化在地诉求,外资在中国的持续创新建设上投入不足、进展缓慢、效用不佳。


不过,国别表现略有差异。美资相对积极、主动,尤其科技企业;其次为欧资;而日资最为保守、迟缓。


第三,至今世界企业创新舞台上鲜有中资身影;而在中国本土市场也仅阿里巴巴、华为为首的7家中资亮相——说明中资整体的创新水平依旧偏低,基础依旧薄弱。如果承认创新同样是中资成功的不二法门,这7家中资的创新路径便非常值得关注——他们都具有向国际标杆企业模仿与学习的超强能力,加之都善于采取更为符合国情发展的非凡策略——这说明到目前为止中资胜出的法宝是以“拿来主义”起家,以“改良主义”立足的。前者是实现企业简洁、迅速而低成本的成长秘方;后者则是他们市场竞争之利器,尤其针对他们学习和追赶的国际标杆企业。


不过,作为追随者的中资,一旦失去样板很可能就陷入迷航。明显的例子有近年备受指责的巨无霸百度;因创新指数薄弱,成为唯一未入本榜的BAT企业。当下陷入迷茫的也包括进入本榜单的华为与未入榜的联想。拿来主义考量的是模仿与学习能力,改良主义考量的是实效和优化能力,而更高层面的革新考量的则是独辟蹊径、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对于中资来说,缺乏时间积累与积淀恐难完成高难度的创新进阶。


第四,作为世界最大和成长性最强的生产加消费的双峰市场,中国市场最佳声誉创新百强的总体景气度本应呈现高涨情势却未出现,甚至远低于世界的双谷市场(即生产与消费均发展缓慢)——外资作为中国市场企业创新的主体,理应为中国市场创新不景气承担大部分责任。我们认为,虽然不排除所谓“留一手”的保守作为和狡猾动机,但导致外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不佳、在地持续创新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决策失误。


作为企业决策的核心参与者,外资中国区高管们的地位与权力、责任与能力多年来普遍存在“低配”、“错配”,实在难以胜任驾驭中国这片世界难度最高市场之重任。另外,这些高管们多患有“食洋不化”与“高高在上”的“慢性症”等,诟病多年却几无改观。外资误判与懈怠既贻误中国市场创新,也贻误自身创新,更贻误自身发展。殊不知过往10年,多少名声赫赫、优势满满的外资在高*长的中国市场中不敌国际同行的竞争和中资的赶超,一蹶不振后而黯然退场。


最后,我们认为关于中国市场企业创新的方针政策、制度设计暴露出不少意识偏颇、情势失据等前现代认知观,不仅严重打击、限制、干扰了企业创新,也有悖公平、公开与公正的商业原则,更是背离全球化、市场化的价值取向。


总之,我们特别强调中国举国体制下创*策的施政对象应当转向中国市场企业创新的主力——外资与中资先锋企业。


只有激励他们将世界尖端创新的实践及时应用于中国市场,鼓励他们将创新成果快速受益于以本土为节点的中下游产业链,支持他们构建和强化中国市场在地持续创新能力,鞭策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努力为中国市场的繁荣带来普惠价值,才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创新更上一层楼。


同时,作为致力于实现以产业大国为基础的创新大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中国应当努力优化驱动企业创新所要求的资源配置和制度环境,而不是单纯依靠不可持续的廉价生产资源和特有条件下的庞大消费需求。否则,不仅优秀的世界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在地持续创新能力在中国市场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反而助长中外企业掠夺性、无序性开发等不可持续性开发行为。当下绝大多数外资在中国采取压低生产成本、抬高消费价格,从两头“剪羊毛”的做法已充分暴露中国市场政策性与结构性问题的严峻程度。


2016中国最佳声誉创新百强企业


通过对中国市场最优秀的企业群体——100家中外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中国公众普遍认为:


企业创新被认为是构建企业声誉的一种核心源泉。


创新让企业赢得公众的喜爱、欣赏、尊重和信任,是推动企业声誉的核心支柱之一。


企业创新指数与和企业创新模式有关


以颠覆既有业态为发展导向的系统性创新模式普遍赢得最高的声誉:这种类型的企业创新开创了新平台,奠定了新行规,对行业和市场的贡献与影响力居前。其次有三类创新模式并列居中:致力于精工为导向的设计创新模式、科研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模式、客户为导向的品牌创新模式,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市场创造了价值而赢得较高企业声誉。再次为生产和工艺创新模式:他们的特征是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


中国市场企业创新的主体是外资


百强中,美资过半,欧资接近1/3,日资11家,韩资3家;中资仅7家。外资是主导中国市场企业创新的主力军。


中国市场企业创新指数处于世界中级水平


中国市场企业创新指数为中,低于发达国家/地区优、良水平;中国外资企业创新指数低于其海外市场。


企业创新指数分国别性差异不大


同处中级水平:中资略高,此后从高至低为欧资、美资、韩资、日资。


中国公众认为企业存在不良创新动机与作为


外资企业创新表现远低于预期:动力不足,在地持续创新能力建设薄弱,将中国市场作为生产和销售基地的战略定位和尽可能降低和放缓关键技术转移的战略考量没有变;鉴于竞争压力不够和监管力度薄弱,外资产品售价过高、服务保障过低等不公现象普遍存在;而中资企业存在假创新之名迎合政策、骗取财政补贴、偷税漏税、垄断霸市、山寨盗版等不良行为。




(作者潘少华为声誉研究所大中国区负责人。本文节选自《清华管理评论》2017年6月刊,原标题为《2016中国最佳声誉创新百强企业研究报告:中国市场企业创新指数为何不够高?——声誉视角下洞察中国市场企业创新的格局与对策》。)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清华管理评论,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