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颗砸向管理学家的苹果——经典理论诞生记

MBAChina
2017-07-18 15:15 浏览量: 2318

MBAChina网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之前几个世纪的总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组织形态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更新、企业成长壮大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如今在管理领域中耳熟能详的经典理论大多起源于过去半个世纪的早期(1960—1990)。那是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刚刚诞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理论日后不仅成为管理学者所依赖的研究基础,也成为解释实际管理现象并指导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可是这些经典理论是怎么产生的呢?


肯·史密斯(Ken Smith)和迈克尔·希特(Michael Hitt)两位教授带着这个问题,邀请经典管理理论的原创者,如提出社会认知理论的班杜拉(Albert Bandura)、目标理论的洛克(Ed Locke)、高阶理论的汉布利克(Don Hambrick)、心理合同理论的卢梭(Denise Rousseau)等等,回忆自己提出理论、检验理论、完善理论的历程和故事,编纂出《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一书。


有意思的是,阅读这些理论创造背后的故事,似乎比理论本身更有味道。


比如,斯道提出非理性承诺升级理论(theory of escalation ofcommitment)的经过。1973 年夏天,他在法国度假时坐在咖啡吧里看报纸,突然一条新闻吸引了他,这条新闻报道了美军陷入越战漩涡,群众游行,而几届政府发誓撤军却总是不能自拔。斯道觉得其实这样的现象:即一件事开始之后,虽然失败的苗头不断,但还是继续进行下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在其他领域如投资、工作、事业甚至婚姻中都普遍存在。


他开始搜集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例子,发现在每天的报纸电视新闻报道中,比比皆是。比如1986年在温哥华召开的世界博览会,从一开始7800万美元的预算,到后来变成15个亿,显然是一个承诺不断追加的过程。在回溯这个案例的过程中,两位作者发现承诺升级是一个在时间轴上慢慢展开的过程,存在几个阶段。与此同时,承诺升级的原因不仅和经济因素有关,更与行为和社会因素有关。


在此基础上,他们修正并拓展了原来的理论,加进了时间因素。以此模型再去解读另一个历史事件——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岛照明公司兴建核电站的案例,也可以解释得通。该公司一开始预算7000万美元,并计划在1973 年建成核电站。可是自开工后,直至1989年才完工,总共花费了55个亿。


更诡异的是,这个核电站从来没有投入使用,最后以1 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纽约州政府。这也是一个承诺恶性升级的典型案例。从研究个体为什么会陷入承诺升级的怪圈,到发现该现象在其他层面(团队、公司、政府)出现的普遍性,从而增强该理论解释现象的能力和范围,似乎是使一个理论成为经典的必经途径。


提出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的巴尼教授对此也有相当的共识。在经典管理理论的提出者中,巴尼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位。长期以来盘旋在他脑子里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什么有些公司业绩好,而另外一些公司业绩差?”但这个问题已经被前辈学者从多种角度回答过了,比如波特的战略五力理论,威廉姆森的交换经济学理论等等。


他一一研读前人的著作,但总是觉得不满足。这个问题其实来自巴尼早年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观察。这个不平等包含两个重要的维度:一个是起点的不平等,一个是结果的不平等。起点可以是家庭背景、社会阶层,也可以是个体的天资和才能;结果可以是金钱地位,也可以是名气声望。组合有以下四种:


起点不平等,结果不平等


起点不平等,但结果平等


起点平等,结果不平等


起点平等,结果也平等


巴尼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中间两种状态都是不合理的。而第一种状态,虽然遭到许多学者的质疑,却可能是一种合理的存在。这里的起点,他认为可以用资源来代表,假如一个人或一个公司拥有特别的资源,这些资源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且不可替代的话,那么通过这些资源所得到的结果也就应该是不一样的。


这不仅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公司成功而另一些公司失败,而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没有竞争优势(缺乏独特资源)的公司失败其实是件好事,它能促使公司去开发自己的独特资源,对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意义。


如此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书中满目皆是。


本书的两位编纂者也是管理学界鼎鼎大名的教授,他们在最后总结了这些经典理论成型的几个要素。


首先,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现象的观察和由此引起的困惑或不安。这个现象对于普通人可能没什么深意,但是对于一个敏锐的学者,联系到个人的体验和经历,却可能产生相当厉害的冲击,从而唤起思考、质问、争论。


之后是寻找、搜集资料和证据的过程。一方面与同事和同领域中的人士交流、辩论、头脑风暴;另一方面自己做实验、找案例、到企业进行调查,以找到数据来检验自己一开始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带着中立的态度来客观判断每一个数据的含义和解释,并且修正原来的假设。


接着再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拓宽理论适用的范围,并挖掘理论成立之下的运作机理和操作机制。这些研究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可以在公司组织活体中进行,可以通过二手数据或者档案研究,也可以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来全面系统地检验理论。在此过程中,学者们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理论。


最后就是理论的发表和传播。但在发表之后,还可以有新的事实和新的数据出现,一个有生命力的理论其实一直都处于生长之中,因此管理理论几乎没有盖棺定论的时候。


我自己对理论产生的简单归纳是:深刻观察组织实践和个体经历、敏锐捕捉思想火花、大胆提出管理假设、小心求证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经得起检验的管理思想。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中多数理论的发表都经过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有的甚至经过十多年的历练才得以发表。但是,他们都说,孜孜不倦发展理论的动力其实不是来自可以发表,而是来自对问题的执着。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复旦商业知识,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