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EMBA | 吴伯凡:商业伦理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17-05-19 09:02 浏览量: 2090

MBAChina网讯】5月13—14日,北大汇丰EMBA公选课《商业伦理》在325教室开展,吴伯凡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两天精彩课程。下面是该课程的课堂笔记,满满干货,希望能帮助大家对课程进行更好地回顾。

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

5月13日

第一讲,网络时代的商业生态

开篇,吴伯凡老师先介绍了本次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大家感兴趣,不产生畏难情绪,增加自学能力,把一本书读厚,再读薄。

他引用克里斯坦森在哈佛关于领导力的演讲提出的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生意持续发展,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衡量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避免坐监狱。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小问题,其实恰恰是萦绕领导人整个生涯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接着,吴伯凡老师通过语言来源分析和字词分解,介绍“伦理学”的起源,并介绍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其实有微观和宏观之分,道家思想是心怀宇宙之思想。而后,吴伯凡老师从西方哲学家曼德维尔《蜜蜂的语言》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介绍西方对市场经济和伦理学的思考,发人深思。

随后,吴老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用霍布斯提出的利维坦的形成,休谟的天使之舞与群魔之舞的论断,以及博弈论的角度看到规则的形成,引申到商业伦理学到商业生态学,认为生态学中蕴含着很多伦理学的知识。

第二讲,新生态下的新商业伦理

以前总是说同行是冤家,现在的问题是你并不知道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你可能被想不到的企业打败。

现在的企业面临透明化危机,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多点对多点、时时产生信息的时代,“皇帝的新衣”这种故事不可能再发生。利用大自然的动物群居现象解释“众愚成智”,群体社会是不断优化的。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企业不能够独立生存,必须采用对话、交谈的平等态度与各方利益相关者沟通。

吴伯凡老师指出,公司应该有一个沟通的铁律——永远不要假定消费者比你知道得少。现代公司的产品都是“半成品”,需要由消费者、厂商和制造商等多方利益消费者共同促进商品的完成。最后,吴伯凡老师通过讲世界五百强企业“卡点健康”(CardinalHealth)公司的案例,说明一个企业应该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达到超越竞争的境界。

5月14日

上午,吴伯凡老师主要介绍了新生态下的新商业伦理。

首先,他介绍了两个概念:内部性(Interiority)和外部性(Externality)。内部性是指由交易者所承受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反映的利益和成本。外部性是指在生产或消费中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继续了无需补偿的收益。随后,通过菲迪亚斯的故事,以及对比公共成本与私人成本的关系解释外部性的概念,并指出外部性只是暂时的。很多文化价值中都存在“报应”的观念,新教伦理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此引出“善,即尚未转化为内部性的正向外部性”,而作恶后果,是从外部性向内部性的转化。吴伯凡老师以一个六边形的“蜂巢结构”形象地介绍了企业所面临的六大利益相关方,即股东、社会、环境、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

在下午的课程中,吴伯凡老师通过传统智慧的视角,解释新商业伦理。

首先引用康德对道德的界定:空间的普适性与时间的持续性。普适性可以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表示,可持续性则是指实践中的逻辑自洽性。但道德要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竞争力。谷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一直遵循“不作恶”的宗旨,此案例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转化过程。责任在很多企业家看来是一种负担,但从长期来看,坚持一种责任,实质上是对自己施加的约束和压力,这会迫使企业逐渐形成合乎道德的能力。合乎商业伦理的企业“变形”,应该是从蝗虫型企业到蜜蜂型企业。最后,吴伯凡老师介绍了创新,创新是在不可能河上的桥,企业在面临看似不可能解决的困境时,很可能是企业实现创新的契机。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北大汇丰EMBA,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电话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