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忠:借力“双一流”建设,打造“商界黄埔”品牌

MBAChina
2017-11-02 09:55 浏览量: 3433

MBAChina网讯】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有幸入列,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师生备受鼓舞。我们将陆续推送系列专访,邀请师生一起畅谈“双一流”工商管理学科建设。



王海忠

(中山大学市场营销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导)


王海忠,男,中山大学市场营销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导;中山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CBC)主任;《营销科学学报》(JMS,清华经管、北大光华合办)联合主编;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营销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专家小组”成员;国家质监总局企业首席质量官《品牌管理》主讲教授。主持全国市场营销学科第一个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在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FT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等中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谈学科优势:三十年发展形成三大特色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恭喜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您作为我们管理学院市场营销方向的教授,请问您认为中大管院的工商管理学科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王海忠教授(以下简称“王”):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方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我认为我们这次能够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专业学科较集中。我们始终重点围绕大的企业管理领域来拓宽学科发展,形成在工商管理学科领域的专业特色。和别的大学比较,中大管院是以工商管理学科起家的,后来的建设和发展也始终围绕着工商管理学科。二是区位优势较明显。中大管院位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市场经济发育相对成熟的地方,产业齐全,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较活跃,这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三是国际合作与交流较频繁。我们有与香港、新加坡等亚太和欧美等地区频繁交流的传统,教授学者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交换都很频繁。


谈发展目标:“商界黄埔”引领学院向更高台阶迈进


记:我们一走进管理学院的院楼善衡堂,就看到非常醒目的一行字——“打造商界黄埔军校”,您在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方面非常有研究心得,请您从专业的角度谈谈管理学院的这个发展目标。


王:一个学校的标语是引领学校追求的灯塔。“商界黄埔军校”这个提法非常好,要不断使用,而且要在各个重要的场合、活动中反复强化。因为,仅仅提出一个口号,而不强化它的内涵,它的引领作用会减弱。“商界黄埔”这个品牌之所以独特,一是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都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商界黄埔”能够在中大管院与中大手创者中山先生之间产生历史关联;二是发展历程相似。管院于1984年创建,是国内较早建立的管理学院,为工商企业的现代管理发展做出了切合实际的贡献。三是“商界黄埔军校”可以作为激励学院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标杆性的符号,有“首创、开天辟地、担当”等内涵,提出打造“商界黄埔军校”意味着我们要在工商管理领域有创新、开拓、进取、迈向更高平台的决心,我觉得这个内涵要不断丰富和强化。


记:您认为塑造大学品牌和企业品牌有什么异同?


王: 企业品牌塑造的结果往往使他拥有更多无形资产与声誉,如此在市场上变现、交易的价格就会更高。优质的品牌通过并购、出售,可以兑现成股票市值的n倍的收益。


而大学作为非营利性的科研教育机构,它的品牌塑造效果不能用企业的变现能力来衡量。但即便大学,品牌的无形影响力依然巨大。比如大学品牌具有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其次,大学是社会的大学。大学的品牌影响力越强,对社会的吸引力就越强,因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大学接受的社会捐赠会更多,更有条件设置各类研究基金和奖学金。另外,大学的品牌照样具有经济上的变现和溢价能力。从经济学上讲,它的变现、溢价能力表现在大学对城市的影响力方面。在很多国家,大学是构成所在城市吸引力和无形影响力的重要元素;大学决定了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声誉卓著的大学,其标识会吸引各类企业前来寻求品牌授权,以大学名称或标识冠名的纪念品也成为畅销的旅游产品。在剑桥、牛津、哈佛等院校,学校标识的特许授权收益每年高达数亿美金。最后,优质大学担当着传承一个国家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角色。


谈“双一流”建设:内涵发展、优势拓展和品牌塑造


记:那么这次国家推动的“双一流”学科建设,是不是就是中大管院工商管理学科品牌塑造的一次关键机会呢?您可以从品牌塑造的角度谈谈“双一流”建设对学院学科建设的作用吗?


王:“双一流”学科建设对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来说是一个认可,同时也是一个提升的契机。中山大学有1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在数量上和中科大、北师大等处于同一梯队。这对于中大的学科建设是一个好的机会,但同时意味着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双一流”学科实行总体评估、动态调整的做法,因此对我们未来的学科建设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全国有四所学校(包括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院要利用这一契机,加强内涵发展、优势拓展和品牌塑造。一是从以往的规模化外延向提高学术竞争力和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要更深入研究中国本土的工商管理问题,提炼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理论,要将这些理论和最佳实践贡献给国际学术界,推动国际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把这种学术成果贡献给社会和政府,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知识智库。


同时,在教学上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更全面地发展。二是寻找自己的特色和定位,继续强化工商管理学科的优势。在国际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尤其是针对中国企业最佳实践的学术研究,要挖掘、总结出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提炼出中国企业的发展经验,以创新理论贡献给国际社会。三是提升学院品牌软实力。一方面,要提升各种学科的指标,奠定学科的实力基础,但也要思考如何提升学院在学科上的独特优势,学者团队要在学术思想或理论上有独特见解,在商学教育上有标杆性、示范性价值。总之,学院品牌建设的衡量标准之一是,我们有哪些东西可供让别人追随和仿效。


记:那么,我们的工商管理学科距离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努力的空间在哪里?


王:一个卓著的品牌要具有无形影响力,在业内具有领先性,对未来有引领力。“世界一流”的标准要求我们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上具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努力的空间有:


一是提高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国际影响力。随着管院教师队伍与国际互动越来越密集,成果的显示度也会越来越大。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要成为亚洲地区领先的学术阵地。


二是要多研究中国问题。研究中国管理问题,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在世界上非常具有吸引力,中国的工商企业发展有哪些经验和模式可以输出给世界?我们聚焦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的成果具有国际显示度。


三是要致力于培养年轻学生进入国际一流学校深造,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我们培养的学生有多少在国际一流大学从教?这决定了我们的国际影响力有多大。我们的学生有多少在国际一流企业或国际组织就业?众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WTO、WHO、IMF、世界银行等)对人类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育学生方面,要倡导国际视野,要引导学生服务全人类。


四是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如何在工商管理领域建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高校是理论和思想产出的地方,我们如何在管理学界创造、提出新的概念?我们如何作为学术主场,主办更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吸引国际学者到此开会、交流、研讨?我们如何引领世界商学教育、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些都是努力的方向。


输出具备国际视野、深谙本土实践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记: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渗透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呢?您认为高素质管理人才还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王:一是要引导学生从社会、国家的高度认识管理学科的价值和角色。学院要强调在课堂教学上,注重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和学科宏观价值的再认识。社会上可能认为工商管理学科不过是教学生如何经营企业、如何赚钱而已。我们承认这确实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因为一个企业亏本是不会发展的。但是,工商管理学科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赚钱,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企业组织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构成单元。纵观全球,对当今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国家,都有一流的工商企业。而且,工商企业照样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向世界传播,其影响深远。例如,麦当劳、星巴克、迪斯尼、苹果、facebook……,它们不只是一个赚钱的商业组织,他们也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向世界传播,也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管理学院在教育年轻人方面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担当。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密不可分,而构成经济的基本单元恰恰是一个个的工商企业。我们要让年轻学生认识,中国工商企业的发展繁荣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培养学生方面达到这种认识高度,管理学院才和国家与民族的使命联系的更紧密。


二是要强调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经营一个企业,就要强调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要有自己的伦理观念,用好产品回报顾客和合作伙伴。这样的商业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三是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仅仅要从课堂上、书本中学习,也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现实社会实践。在了解中国国情基础上,要明确自身角色。四是要引导青年学生立志高远。要注重引导学生担当历史使命,将促进人类发展作为人生理想。


记:最后,我们还想请教一个问题,由于广东的区位优势,很多学生就业会集中选择在珠三角,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该怎么引导学生进行“国际视野,本土实践”的结合?


王:区位优势是就学科研究与学科发展而言的,对于学生就业,学校或学院都应该加以引导。祖国的每一个地方,都应该成为学子们实现理想抱负的平台。管院学生应该将自身的事业或理想,放眼在全国和全球。一流大学,不应该因为其地理区位在哪里,就把学生事业发展局限在哪里;应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个人认为,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大学培养的青年学生在未来要多在国际上担当重要角色,因此,在校期间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参与国际自愿者服务活动,这对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是非常重要的。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如原作者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电话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