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系列还能走多久?郑刚:给“泛共享经济”创业者的几点建议 | 媒体聚焦

MBAChina
2017-08-22 10:35 浏览量: 2487

MBAChina网讯】郑刚:给泛共享经济创业者的几点建议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健身房,我们的生活似乎已经被“共享系列”所包围,据报道,8月13日的北京居然还出现了上千个“共享马扎”。



铺天盖地的共享系列到底有没有意义?它们究竟能走多远?


近日,浙大管院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郑刚在《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表示,目前市面上大多的共享项目是披着共享经济时髦外衣的分时租赁,最多可以称之为“泛共享经济”。创业者们应该以开放、包容、动态的心态去面对,既没必要一棍子打死,也没必要动辄说是“新风口”、一拥而上。


学者简介:郑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科技创业中心(ZTVP)主任、硅谷创业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全面创新管理与协同创新、非研发创新、技术创业等


有人说,共享单车阵亡潮已至。


6月13日,悟空单车宣布自6月起停止服务,退出共享单车市场。6月21日,运营时间不到四个月的3Vbike宣布停止服务。8月,传出町町单车创始人丁伟“跑路”的消息。不到两个月,已有三家公司在共享单车赛道上折戟。



尽管梦碎的声音不断敲击着后来者的神经,但这个领域依旧吸引着资本的不断进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4月,共享单车先后经历的40起融资,总金额已达192亿元。


除此之外,竞争激烈的还有共享充电宝。




目前,以街电、来电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充电宝租赁”应用场景认知度高且盈利模式比较明显,因此,在该领域竞争显得尤为激烈。一时间,共享充电宝行业“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融资速度,和“两个月、15起案件、累计纠纷额6600万元”的专利纠纷大战形成鲜明对比。


“共享系列”的尴尬


新的共享经济形态一出,往往不为外界所看好。除了被很多人唱衰的共享充电宝,还有刷爆朋友圈的共享睡眠仓。这款和日本胶囊旅馆很类似的项目出来没几天,就传出“共享睡眠舱被查封”的消息。


据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部门调查发现,该项目存在治安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以及存在逃避监管的问题。而享睡空间CEO代建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眼下让他更焦心的也是监管问题。



据媒体报道,这款睡眠仓只是加入了移动支付和分段收费的新元素,就融入了共享经济的大潮。该项目一出,外界一度质疑这种简单的入住模式是否属于共享经济。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郑刚认为,“严格说,(共享睡眠仓)不是共享经济,是分时租赁,披上共享经济外衣更时髦点。共享经济的核心应当在于激活闲置资源的价值,不然,只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


和共享睡眠仓一样,刚出来不久就陷入尴尬局面的还有共享雨伞。据媒体报道,深圳共享雨伞公司“共享e伞”自今年4月以来在国内11座城市共计投放30万把雨伞,其中多数已难觅踪影。据该公司创始人赵书平称,每丢失一把伞公司的损失在60元左右。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十多家共享雨伞企业,其中有五家已完成天使轮融资,并且共享雨伞还在持续吸引资本的进入。就在8月12日,继2017年5月获500万元天使轮融资后,共享雨伞品牌“春笋”再获1200万元融资,由著名天使薛蛮子和某雨伞上市公司老总个人出资。




业内人士表示,不同于其他的共享产物,共享雨伞更容易被私人“侵占”。押金是制约用户令其还伞的方式之一,但更重要的还是整个社会对共享概念的理解和认可,未来共享雨伞市场能够长久发展还尚未可知。


各种奇葩共享经济项目来了


自从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爆发后,一些共享或者打着共享旗号的新消费形态不断涌现,正构建着我们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上下班出行有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甚至共享奥迪、宝马也来了,解决了我们最后N公里的出行问题;下班放松下,想运动打一场篮球,就点击一下“共享篮球”;想唱歌,可以搜一下共享自助KTV;租房太贵?可以共享床位……


共享单车引爆后,很多共享汽车的品牌也随之而来。8月,沈阳街头出现了1500辆共享宝马。据报道,这些共享汽车全部是崭新的BMW 1系轿车,车内还配备了诸如车载WiFi、人脸识别、智能语音等科技,车辆使用资费仅每公里1.5元。一时间,“共享宝马”话题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直呼“我那两辆车(摩拜、ofo)该换了。”



业内人士指出,相比共享单车而言,共享豪车目前则更是小众消费的选择,面临着车辆少、分布相对集中的现实。共享汽车的规模一旦突然增加,也许会对公共停车位,公共交通造成压力,以及各种“奇葩”的人为破坏等被动损耗问题,共享豪车可能同样需要面对。


如果说共享单车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那么,共享篮球就是在解决“打球时谁都懒得带球的问题”。




最近,这个很火的共享篮球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名字,叫做“猪了个球”,据说,他们的目标是“为全国5000万篮球好爱者提供便捷轻松高性价比的篮球自动租赁服务”。3月20日项目启动至今,“猪了个球”已经在全国二十几个城市中布下了数千台共享篮球机柜,并且前不久刚敲定了千万级别融资。


迷你KTV也趁热搭上了共享经济这趟列车。这些长得有点像电话亭的共享KTV,内部配备有点唱板、屏幕、耳机、话筒以及隔音设备,通过官方微信号可以实现共享KTV的预约与支付,用户在唱歌时能同时录制自己的歌曲,与其他玩家的得分进行比较。




共享经济惹争议


“共享经济”毫无疑问是当下创投圈里的香饽饽,有媒体统计,仅在出行领域的部分投资如下:此前的滴滴,最新融资达到55亿美元;共享单车摩拜进入E轮融资,总额3.55亿;ofoD轮融资,融到5.8亿;“共享充电宝”小电科技、街电科技、Hi电科技,总计获得融资7.5亿元人民币……


国家多次为“共享经济”点赞,甚至还把它列入了“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共享系”的创业项目,有观点认为,其中绝大部分都与共享经济毫不沾边。从本质上说,此类项目不过是对特定传统业态的一种概念再包装,而少有原创性商业内容。


也有学者表达了对共享经济的担忧,分享经济发展越快,瓶颈就会越早显露出来,到了临界点,原来不排他的资源(共享资源,如道路)也变得排他了。


也有专家大胆预测,“共享经济将改变80%的行业。”如今,很多新生共享经济项目还在源源不断地生发出来,最近还出现了共享厨房、共享洗衣机、共享健身房、共享衣橱,更奇葩的还有共享厕纸……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在共享时代,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享”不到。


也许,未来我们的生活就是“即取即用”式。


学者点评(浙大管院郑刚/文)


目前大部分共享经济创业项目,像近来比较热的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舱、共享雨伞、共享马扎等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共享经济,是披着共享经济时髦外衣的分时租赁,最多可以称之为“泛共享经济”。但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结是否是真正的共享经济。是不是叫共享经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否满足了特定市场需求,是否是满足了足够市场规模的大众或特定人群的高频刚需的痛点,是否通过创新的产品、技术或商业模式为顾客提供了独特价值和体验。



对于这些泛共享经济的创业者,给出几点建议和忠告:


1、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依靠颠覆式创新另辟蹊径,异军突起。一开始先别想着挑战传统行业巨头,尤其不要以巨头的方式去挑战巨头,而应该是另辟蹊径,先围绕低端或新用户需求专注做好差异化产品与服务,认真为细分市场目标用户提供好服务,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也许能一步步进入主流市场。


2. 精益创业、先拿出个最小可行产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断完善。


吸取前两年顺丰嘿客店投入10多亿全国短时间内开数千家嘿客店后来严重亏损不得不转型的教训,先不要过早盲目大规模扩张,可以先小范围试点,验证是否有足够的目标客户有这种持续需求,并寻求这些天使客户的反馈,进行迭代改进。验证差不多了,再借助资本力量扩大布局也来得及,这样可以低成本快速试错,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3.先专注做好产品,为用户创造独特价值和超出预期的体验,再谈商业模式。


很多泛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是在与用户亲密接触,在快速迭代中不断演化出来的,而不一定一开始就完全想好的。例如像共享单车,刚开始时其实摩拜单车和ofo的创业者也不见得把商业模式完全想的很清楚。变革时代的创业公司商业模式往往是演化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规划好的。


总之,面对这些泛共享经济新物种,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动态的心态去面对,既没必要一棍子打死,也没必要动辄说是“新风口”、一拥而上。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如原作者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