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观点:借鉴电商模式,可以颠覆创业投资?

MBAChina
2017-04-20 14:01 浏览量: 946

MBAChina网一项新的技术,能给传统行业带来多大的颠覆?早期的股权投资是否可能借鉴电商模式?开放的股权众筹平台如何控制风险?开放平台又该如何转型?


前不久,创创公社第五课精益产品法则课程上,长江商学院王砚波教授就AngelList的例子,与大家分享他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和运营的理解。


王砚波教授谈技术的颠覆性


技术带来颠覆的可能


今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尝试运用新技术颠覆传统行业,财富的创造过程变得越来越迅猛。


在金融行业,不管是内部的实践者、政策的决策者或是是外部的咨询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是否可能用新技术、新思维,重新整合行业的价值链,颠覆传统的行业模式?


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思考:


首先是想一想:在本轮技术革命之前,金融行业是否在效率上有过大的提升,模式上有过质的飞跃?虽然行业内部不同领域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我们基本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


第二是搞清楚:在这个领域里,效率是不是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至少是理论上的提升空间?如果是,那么,这个领域是否存在着大量的资源错配?从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答案也是肯定的。中国有着上万亿的资金在寻找投资的出口,但是中产阶级本身的财富积累不足、行业经验缺乏,他们尚没有足够的实力成为LP或者天使投资人。与此同时,在我们社会上也有大量优质企业存在着融资瓶颈。


第三是去思考:我们现在是否能够利用新科技——不管是移动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去解决刚刚提到的这些行业痛点?


这当然也是可能的。我们回头看看历史就会明白,一项新技术将对传统行业造成怎样的冲击。


美国内战的时候,北方处于下风,财政紧张,准备发行5亿美元的国债。对于这样一笔风险极高的业务,华尔街的承销商纷纷拒绝,但是费城的一个小银行家Jay Cooke接受了这个业务。他运用电报技术,直接联系最终端的代理人,直接交流销售的份额、承销费,以及成交文件等等问题。现在回头再看,去除中间商的举措就是对这一行业的极大颠覆。而这一颠覆的基础,就是技术。


电商思维与股权众筹平台


当建设一个平台时,平台的战略有其内在的特点。平台是典型的双边市场,两边相互拉动,而平台建设者在中间,凭借交易费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盈利。对于平台建设者而言,他们关注的是最后的网络效应,或者说典型的平台效应——扩大双边参与者作为自己的壁垒而形成网络效应,再通过对交易额的积累产生大量的数据,实现精准营销。


现在,如果我们要做一个股权众筹平台,切入的思路是什么?有什么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应用、借鉴?比如,我们可不可以用电商的思维进行推进?


当我们跨行业借鉴商业模式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两个行业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在整个价值链和整个行业运转过程中,这两个领域有哪些关键的环节有质的区别。


首先,从项目源头看,无论是电商还是股权众筹,互联网的架构都可以超越时间、地理和人脉关系网络的限制,减少整体的搜索成本。


其次,从项目筛选来看,所有早期的投资机构,收到的项目都是鱼龙混杂的。而通过网络平台拿到的项目,质量甚至可能更糟糕。那么你在互联网平台上做投资,成败与否,主要取决于自身对一个项目的判断能力,也就是风险控制能力。


再者,对于早期创业企业的股权投资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投多少钱,与什么样的“资本家"同行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考虑,在投后阶段,这些人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声望上的背书?或者是不是有助于解决下一轮投资以及供应商引进等问题?


最后要看的是退出机制。这一点既是电商和股权众筹平台最大的区别,也可能是后者最大的瓶颈。因为电商给人的感受是直接、迅速、“短平快”,但是股权众筹的反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并不是一退出就可以进行刚性兑换。股权投资对投资人的资本运作能力,对他的社会融资途径有着很高的要求。在现有的阶段,我国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这里。


既然外部有这样的制约,那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对项目本身的质量进行把关,如何通过网络获取更好的交易方式?互联网平台的本质特点之一,是交易双方强烈的的信息不对称性。但电商的交易是高频的、重复的,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消灭这种问题,但是股权投资是低频的,信息不对称会扭曲大家的投资动力。



王砚波教授解析“电商+金融”的模式


AngelList模式的经验


说了这么多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什么?我们来看看AngelList的经验。


AngelList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风控系统:一是“领投-跟投”制度的确立,让领投人愿意把一些高质项目带到网站上与大家进行分享。二是领投人信用体制的建立,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三是如何对领投新手如何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帮助他们规避风险。


在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上,所有被认证的投资人都可以注册,都可以进行投资,都可以在网络上做分享。在平台上融资成功的企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在我们的平台上,这些企业都是有比较高声望的。我们都可以从网站上的Q&A里看到最开始的投资人的情况,看到投资者、行业专家对他们的背书。第二,真正好的项目,都是天使投资人而非创业者带过来的。所谓群众的智慧当然值得挖掘,但是绝大多数群众不存在智慧,真理往往掌握在非常少数人的手里,只有少数人才能带进来高质量的项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入地挖掘这些人的资源、给他们足够多的动力,让他们真正地帮助这个网站做一个良性循环,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2014年AngelList发生一次转型,推出了合投制度。这种合投制度指的是领投人先购领一定的融资份额,其余的就以自己在业界的声望进行抵押,如果领投人发生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就会被记录在整个信用体制里。在这个过程中,平台本身只起到一个杠杆的作用,通过覆盖权益分红的方式,让领投人成立一个以项目为基础的小型风投基金。与其他的风投公司一样,成功的项目就可以拿20%或者15%,领投人的资金杠杆相对较大。



王砚波教授介绍AngelList


AngelList内部有两个独立的团队,项目团队和投资团队,它们分开运作。项目团队做项目分析,筛选出优质项目递交给投资团队。如果项目不错但是不符合内部基金的投资理念,我们就会在网站上直接推出而不进行投资;相反,如果符合内部基金的投资理念,我们在网站上推出的同时,会与项目负责人沟通投资问题。


项目在进入AngelList后,对项目感兴趣的人就会变成粉丝。项目在网站发布时,项目负责人还可以放上融资PPT,对项目感兴趣的人在下载PPT时就会留下电子邮箱,成为潜在的投资者。这可以让双方进行进一步交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一个路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经验很重要:


第一,找到一位合格的领投人最为重要,而且很有可能这个人不在现有的投资人范围内。


第二,把你所有相关的信息都放在平台上,并进行实时的更新。


第三,除去AngelList的帮助,我们仍然需要自己想出各种办法精准地搜集潜在投资者名单。


第四,通过AngelList得到的电子邮箱是非常宝贵的资源,95%的投资额都是发生在最初的48个小时,所以要及时地主动地去开展联系。



长江创创公社学员


在过去的六年里,AngelList花了大量精力建立健全领投人的档案。每个投资者的个人主页上都会有过往的教育信息和经历信息。我们可以让其他投资者去识别其中的虚假信息,再通过平台进行举报。这一办法就是后来演化出的推荐人制度。AngelList通过技术抓取与每一位投资者的合作信息,把合作最多者作为“最典型支持者”放在网站上,其他投资者可以对其能力与信用做出自己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大数据的作用就体现在这里。


这一点参考了国外信用制度的经验。国外的投资人身份认证非常严谨,许要出示相关的资产证明、收入证明,需要会计师或律师公正等等。很大程度上,这就保证在平台上运作的人,他的风险接受度和对风险的心理预期达到了天使轮投资者应当具备的水平。


AngelList同时给新手领投人提供了一系列专业性服务,比如根据领投人提供的信息、企业发展状况和领投人掌握的资源,与领投人沟通,给出对这个企业的投资授额建议。这一点是AngelList和国内众筹平台最大的区别之一。



课堂上的创创公社学员


AngelList的转型


大约2016年的时候,AngelList完成一次转型,就是将投资行为进行私有化,把一个开放的平台俱乐部化。


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


第一,不考虑没有领投人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需要在平台上或者线下先去找一个领投人。这与广撒网,建大双边市场的两边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领投人可以自己决定领投项目的公开程度,领投人的权限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现有的投资项目看到投资人的数量。


AngelList的初衷是想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做整个平台的优化。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专家的限制,但另一方面,历史数据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瓶颈。那么,这样一个转型是否意味着AngelList之后会局限于自己的俱乐部,是否意味着AngelList的成长潜力受限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平台上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天使,每个人能够带来可观的项目,这其中,有潜质的项目需要的融资金额也是十分可观的。其次,一个能够做到中晚期的项目,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能够在关键时刻坚持下去。


AngelList有着很强的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但是事实上,一个科技型企业在做早期股权众筹网站,进行科技型的、早期的、股权的融资时,数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真正需要判断的是项目团队的学习能力和运营能力、项目产品和市场之间的契合度、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度、项目团队是否具备在关键时刻对企业进行转型的直觉。而这些,在可见的未来,我们还不能通过机器去实现。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长江商学院,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7277590。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