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授观点】如何让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真正发挥?

MBAChina
2016-11-24 11:01 浏览量: 1393

MBAChina网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最近数年,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债务累积速度很快,房价大涨,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笔者认为看衰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时候,都难以避免遭遇几次系统性金融危机。


只要一国可以实行大体上正确的经济政策,让其经济发展潜力大部分得以发挥,那么即使在其发展的路途中遭遇些金融危机,该国经济也只会在短期承受危机的重创,长期持续发展应该是大概率的事件。


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因为仍有大量“低垂的果实”(那些可推动经济发展且成本较低的资源,比如利用闲置土地进行生产)可摘。只要摆脱人为设置的制度性障碍,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就会马上转化为现实。“低垂的果实”包括直接引进发达国家业已成熟的技术、关闭经济体中的低效企业等,在此笔者想集中来谈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是笔者分析城市化所用的基本理论。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家就注意到了分工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最近20多年来,新增长理论逐渐成形。新增长理论在学术上颇为复杂,但其背后的含义却比较简单直白。根据该理论,规模化的生产会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加产出。这种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比如说当企业规模扩大四倍时,其经营成本可能仅扩大两倍,这就等于说企业的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但在新增长理论中,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不是主要内容,来自企业外部的生产率提高才是重点关注的部分。


具体来说,该学说认为经济发展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来源于技术创新体系。对某一特定区域来说,同一产业内的不同公司集聚在一起,这既可以产生更细的分工,提高效率,也有利于知识积累和知识外溢,从而推动技术进步。


知识外溢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企业需要各种知识来提高生产率,但有些知识是被一些企业垄断的,比如专利权就是给企业一种排他性的生产权利,也有很多知识不具有排他性。当这些没有排他性的知识在产业集群中积累和传播时,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会上升,技术进步的步伐会加快,从而带来整体生产率的提高。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硅谷,假如硅谷没有众多的科技公司,没有形成产业集群,那么科技人才就业的机会就会减少,人与人交流的机会也会减少,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必然会大打折扣,这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是不利的。


另外,在产业集群中,产业链可以拉得更长,分工程度可以提得更高,每一个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产业链中某一部分的生产。更细的分工会提高企业对细分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率。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浙江的产业集群。 


                                      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的积累和外溢可以有效地提高产业集群的

创新能力而更细的分工则可以产生更为专业的生产知识。


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生产率。更重要的是,增加资本品投资刺激经济发展的方法,例如修桥修路,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而知识和分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种增长是通过创新和更细的分工来提升效率,无需大规模的外部投资,所以其具有可持续性。从长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无论哪个经济体想成为高收入经济体,都必须走这条路。


既然经济的持续良性增长需要知识的积累与外溢,需要分工的深化,那么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条件呢?或者换句话说,哪里比较容易产生企业集群?笔者认为,要产生企业集群就需要较大的市场规模、众多的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分布于某一区域。从这个角度来说,除了硅谷和温州这样的特殊产业聚集地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最容易产生企业集群的地方。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大城市有更大的规模,容易产生更高的集聚效应。企业多,劳动力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同时也能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硅谷相似,中关村的例子很清楚地表明,大量的创新企业聚集,大量的科技人才汇聚,在经济增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从这个角度说,中关村的例子较好表达了新增长理论的观点。


错误的城市管理政策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并没有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相反,我们在城市化方面的一些政策与此是背道而驰的,这一点在大城市的人口政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京沪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但两个城市都在控人。这样的政策不但在学理上讲不通,在实践中也屡屡碰壁。


笔者认为这些控人政策失败是件好事,成功相反是坏事,因为从权利的角度来说,自由迁徙是人权的一部分,需要保障;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只要有科学的规划,大城市的人越多,经济会越发达;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现在的控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弊病,例如几千万的留守儿童,这不但有损公平,也不人道。


目前京沪等地实行控人政策的理由一般是资源承载力有限、大城市病等,但细究起来,这些问题都不是控人的理由。根据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教授提供的资料,东京都市圈人口密度为北京市人口密度的2.5倍。王教授认为将东京都的数据与北京相比结论不辩自明,中国的大城市病有极为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外来人口只是被作为产生大城市病的“替罪羊”而已。


有趣的是,王教授还提供了另一份关于东京都的资料。日本人口2008年达到了峰值,自此整体人口减少,东京都的人口却反向发展继续增加。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大城市有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公共服务。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城市吸引力强是很正常的,中外皆然。


实际上,现在中国控制大都市发展的弯路别的国家也曾走过,比如根据2014年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下称世行报告)报告显示,目前韩国首尔人口超过1000万,在占全国面积1%的土地上生产着全国25%的GDP。首尔大都市区包括29个市(含首尔和仁川)和4个县,其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2%,生活着全国一半的人口,生产全国一半的GDP。但在过去的70年中,围绕着如何管理首尔大都市区曾有过很多争议,而且政府也采取了众多的措施去限制这一区域的发展,例如限制工业用地,限制某些地区的开发,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发项目需经中央政府审批等。同时政府还对全国各地其他14个城市的开发予以扶持。


但这些控制措施最后都失败了。投资商和市场绕开政府的管制,推出了一轮轮的新项目,包括住宅小区、高速公路和机场等。同时,这些管制措施还损害了效率,大区内有20万家工厂没有登记,助长了不受管理的城市发展,城市增长呈现碎片化格局,加剧了拥堵和环境退化。


最终,韩国政府放松了管制,开始利用市场工具调控城市管理,这加快了首尔成为全球城市的步伐。


改革城市管理政策


目前的城市管理政策不但有损公平,也不利于效率的提升,显然需要改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第一,逐步废除户籍制度,让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


经济增长是由不同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例如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目前商品和服务已能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资本和技术流动的障碍也比较小,但劳动力的流动依然面临很大的障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将有利于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提高生产率,但目前这种自由流动尚无法实现,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本来是封建社会时代下控制人口流动的行政性手段,现在户籍制度本身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共服务在同一地区不同户籍人群间的分配。也就是说,即使现在取消户籍制度,但如果原非户籍常住人口依然无法享受当地的公共服务,那么这种户籍制度改革是无效的,因此如何让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常住人口享受与本地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这才是问题的要害。


第二,改革目前的土地制度。


笔者认为目前的土地制度从两方面损害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首先,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供应,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使地方政府从土地中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对地方政府来说,其既是土地市场的管理者,又是经营者,从土地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是地方政府在土地运作中的第一要义。抬高地价可以用减少土地供应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各地政府频繁使用减少土地供应的政策。高昂的地价推升了房价,这升高了企业经营的成本,而且也提高了农民在城市安居的成本,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18亿亩红线政策需要调整。


18亿亩红线的含义是全国耕地必须维持在18亿亩以上,中央政府在执行这个政策时是将总额度分散开来,让各地都承担一部分,包括大城市,结果这导致一些大城市保留了大量的耕地。根据2016年6月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到2020年,北京、上海和天津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分别为166万亩、282万亩和501万亩。与此同时,三地的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为558万亩、480万亩和661万亩。假如用耕地保有量去除以建设用地总规模,那么三地的数据分别是30%、59%和78%。大城市的土地寸土寸金,其产出远高于农业土地,但我们依然在大城市保有了大量的耕地,这从经济上来说是非常低效的做法。


其实,中央完全可以通过对18亿亩红线政策的微调来解决问题。比如让大城市的耕地更多转为建设用地,降低房价,让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这样农村将节省出大量的宅基地。除了宅基地,农村还有很多其他的闲置土地,例如过去给乡镇企业但现在已废止的土地,假如将这些土地复耕为农田,那么城市保留耕地的必要性会大大下降。


作者:李伟,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7277590。



更多教授观点推荐:


教授观点丨滕斌圣:联合办公也要人以群分


教授观点 | 宋华促政府部门解决:有数据但是不互通


精彩推荐:


2017年管理类联考公益大模考


第七届中国商学院暨专业学位信息化论坛


今年,围绕MBA联考的变化,需要时间去煮!


欲了解更多教授观点请点击:http://www.mbachina.com/html/jsgd/


友情提示:欢迎广大考生加入2017管理类联考备考专家群 453676273 ,2017MBA备考精英群 546950070 ,2017管理类联考备考总群 239701642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MBAChina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