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授观点】伊志宏:中国管理案例研究将面临更多契机

MBAChina
2016-11-24 09:14 浏览量: 1186

MBAChina网讯】2016年11月12日,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及质性研究论坛(2016)”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案例论坛发起人之一伊志宏教授作了开幕致辞。她回顾了案例论坛十年来的历程,指出这十年既是论坛奋斗成长的十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发生巨变的十年。伊志宏副校长期待中国学者们能够扎根中国实践,着眼世界前沿,通过基于中国文化、制度环境的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为全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Q

案例论坛已走过十年历程,您现在最大的感想或者感触是什么?


A

今天上午参加开幕式的时候,案例论坛的相关老师跟我说,本届论坛参会规模接近700人,很多参会者宁愿站着也在坚持。其实在中国举办学术会议,这样的盛况很少见。所以一方面我感到非常欣慰,另一方面看到案例论坛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认可,我也感到很兴奋。


Q

2007年,第一届企业管理案例论坛举行。作为案例论坛的发起者,当时我们的初衷是什么呢?


A

举办案例论坛,有这么几个背景:


第一个,2007年的时候,各个学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竞争很激烈。那么我们就在思考,人民大学是不是也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品牌活动。人民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人大一直以来坚持的学风,是我们人大长期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想从这样的角度去开创自己的品牌。其实《管理世界》之前和另一个高校举办过案例论坛,但学术含量并不高。他们希望增加学术的含量,正好我们也希望举办学术品牌活动,于是双方进行了洽谈,发现理念和想法都比较契合,就开始了这个项目。


第二.在2007年之前,哈佛商学院有一个项目面向大中华地区,叫“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和案例”论坛。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案例在全球商学院都十分知名,我们学校老师去参加的时候,哈佛商学院的老师有一个专题专门讨论研究,内容包括从案例、实践里面发现研究问题,如何提炼为科学研究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做科学研究等。所以我在想,理论联系实践这样的想法是需要具体的事情、项目来落地的。于是,结合各种因素,案例论坛就落地了。

十年前,我们也就只有一些懵懂的想法,而十年后,我们取得了现在的成绩,得到了学界的认可。通过十年的坚持和坚守,尤其是毛院长的坚持、我们对论坛高标准的学术要求,以及商学院其他领导和老师们的参与与支持,论坛能做到现在的程度,现在看来,我们当时决定做案例论坛确实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也证明了我们的团队是非常棒的。除此之外,案例论坛走到今天,也要感谢国内其它商学院有志于做扎根中国实践的学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给予我们诸多的支持。


Q

这十年来,您感觉案例论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质量、内容、形式、规模、影响力等方面)


A

非常大的变化。首先从规模来说,今年网上提前注册的有500多人,加上校内老师同学的参与,参会规模在700人左右。从论文的投稿数量、质量、会议规模等来看,跟刚一开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案例研究方法被认可的程度来说,其实一开始绝大多数老师并不知道什么是案例研究,不知道符合学术规范的案例研究应该怎么做。经过这十年不断地学习到现在,案例研究的方法能被管理学界所接受,越来越被认可,虽然还需要继续推广,但是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学者群体,也就是Academic Community。这个community很重要,大家在community中熟悉案例研究的规范、范式,进行更深度的交流,论文的发表等,这些进展都体现了论坛质量的提升和他起到的作用。当然,在过去的十年,越来越多高水平的论文被国内外高水平的期刊所接纳,这也是论坛举办的一个相关成果吧。


会议的组织管理上,按照国际会议的规范来说,案例论坛也越来越规范成熟,无论是论文的评审流程,还是会务的管理服务流程,都在按照国际领先的学术会议模式运行。十年时间,案例论坛就像孩子的成长一样,走过了初期阶段,以后也会越来越好。


Q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社会科学案例中心,目的是推动人民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案例开发和研究,尤其是跨学科案例,这在国内高校也是一个创举。您觉得对于高校来说,大力发展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的意义在哪儿?对于商学院来说,在未来,对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还有怎样的路要走?


A

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是学校的优势学科集中在社会科学。人民大学成立社会科学案例中心主要基于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来自教学需求,学校有19个专业学位硕士项目,在硕士层次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需要面向实践的。在所有专业学位项目里,MBA、MPAcc相对比较成熟,特别是MBA,他的案例教学方式在国际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相对成熟和被普遍接受的。但其它的专业学位项目并没有这么成熟,但是大家在培养理念上又有一定的共性。所以怎么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的培养方法在其它学科里能不能有所借鉴,这是人民大学成立社会科学案例中心一个需求和背景。


第二个从研究的角度来说,社会科学的共性是要服务于社会,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社会实践,研究的成果是要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所以不论是管理学还是经济学、社会学,类似的研究也是鼓励从实践出发来寻找研究问题。当然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有自己的特色,但共性在于鼓励大家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坐在书斋里,只从文献里找问题。所以从研究的需求来讲,高校要推动更多的基于实践的研究。现代学科发展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趋势,就是跨学科研究。虽然基于学术研究的便利性,我们把他科学分成不同学科,但实际问题往往是复杂的、跨学科的。所以希望通过对跨学科案例的开发,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对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和提炼出一些一般规律,对理论也有所贡献。


Q

您认为一个好的案例研究应符合哪些标准?您觉得今后案例研究应朝着哪个方向进行努力?


A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研究方法的变化。大数据、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数据呈现的方式与过去很不一样,人的行为、组织的行为和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做管理研究一定要密切关注科学变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对人交往方式的影响,以及关注企业组织行为和企业金融方式的变化。中国学者要扎根中国实践,又要有全球视野。我们的使命是China Route,Global Reach,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global impact,中国企业是走向世界的,所以我们的学者也要有全球的视野。


关于特色和共性的关系,过度强调都会有问题。一部分学者从海外留学归来,讲普遍性比较多,但是原来的普遍性也未必是真的普遍性。全球化下的世界是复杂的,过去的普遍性就是英美模式,欧洲的不同,日本和德国的也不同。现在这个世界普遍性和多样性在同时生长,过度强调普遍性而不重视本土研究也是片面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过分强调中国特色,不重视普遍性的问题。中国学者要结合这两个方面,在研究中国特有的制度、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研究不仅要对中国发展有贡献,还要对世界有贡献。


鼓励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这是需要勇气的,商学院的管理者需要勇气,做这方面研究的老师也需要勇气,因为长期主导性的研究是更量化的。商学院需要营造考评、晋升的标准和机制,也需要营造一种更宽容的氛围,对探索型和创新型以及不同范式的案例研究,要鼓励,要有耐心。有研究证明,对失败的容忍度是企业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商学院也应如此。鼓励创造性的研究,一定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宽容,这对商学院的发展很重要。


Q

社会上一个普遍的认识是,学术研究是学者们的独角戏。而案例研究则是学术界与企业界深度对话的一个理想手段。您觉得我们的案例论坛是如何搭建学术界与企业界对话的平台的呢?是否建立了一些机制以通过案例论坛来促进学术和企业实践的共同发展?


A

一方面,要求所有的学术研究都能跟业界对话这是不太现实的,一定会有一部分学术研究具有前瞻性,从现在来看,还不具有实用性。这样的学术研究也是需要被鼓励的。


另一方面,管理研究要鼓励跟实践对话,注重相关性。案例研究本身就是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一个方法。案例论坛每一届都会邀请一些企业家来讲最新的企业实践理念,搭建学者和业界的对话。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7277590。



更多教授观点推荐:


教授观点丨滕斌圣:联合办公也要人以群分


教授观点 | 宋华促政府部门解决:有数据但是不互通


精彩推荐:


2017年管理类联考公益大模考


第七届中国商学院暨专业学位信息化论坛


今年,围绕MBA联考的变化,需要时间去煮!


欲了解更多教授观点请点击:http://www.mbachina.com/html/jsgd/


友情提示:欢迎广大考生加入2017管理类联考备考专家群 453676273 ,2017MBA备考精英群 546950070 ,2017管理类联考备考总群 239701642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MBAChina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