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不淡柔情,亦负高志——姚洋老师专访

MBAChina
2016-10-29 08:57 浏览量: 5983

MBAChina网】本期人物: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同时担任《经济学季刊》主编、Agricultural Economics副主编、World Development 副主编以及《世界经济文汇》、China Economic Journal和Journal of Rural Cooperatives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2015年当选为年度长江学者。




不淡柔情,亦负高志


姚洋老师办公室在朗润园501。办公室门棠树上,黄澄澄的果子结满了每一个枝桠。办公室有两张书桌,一张临窗,一张面墙,连在一起就占据了屋里一整个角落。桌旁是椅子,椅子旁摆着小沙发。姚老师是院长,自然常有客来访,访客来时往沙发上坐,姚老师椅子往后一转便对着客人,他不会隔着桌子和你说话,语速不快,音调低沉柔和,相较于“好”更常说“OK”,亲切且没有距离感。除了这些简单的陈设,剩下便是满屋子的书。


不淡柔情于俗内 距离约定采访时间八点半还有二十来分钟的时候,姚老师又临时开了一个短会,一天实在是繁忙,“只要不出差,基本都是八点就到。”大师的辛苦与勤奋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我们顺理成章地问了老师的下班时间——多半也是要工作到深夜吧,我心想。


“每天基本都能保证五点下班……回家自己做饭呀,我们年纪大了适合吃点清淡的,在外面吃太油腻,也不能保证干净,回家自己熬熬粥,做两个小菜多好。吃完饭我们就散半小时步,除了冬天不行,每天基本都这样,然后回来可以再工作两小时。”


每一句话里的“我们”都在彰显柔情与岁月共同造就的难分彼此的亲昵。


“姚老师,您说的这些,都是和师母一起吗?”


“是啊,每天五点下班也是因为她每天五点下班,她在图书馆工作……”姚老师提到师母的时候,用的称谓不是“我爱人”或者“我太太”,而是“她”。他称她作她,那是一种无须多言的亲密。


我们习惯于怀疑成功人士们获得幸福的能力,预设了一个个对事业狂热而忽略生活的大师形象,假想着一个个觥筹交错后疲惫不堪的名流。平淡而温暖的姚老师,用这样相濡以沫的老式浪漫告诉我们,不是的,人生不必是这样。在老师柔和的讲述声中,我仿佛看到秋风里红色落叶间交叠的双手,充满怀旧感的画面竟让我一时辨不清灰色的西装外套属于姚洋还是钱钟书。


姚老师的办公室里摆着妻子和儿子幼时的照片,墙上挂着中国画、儿童画,也挂着老师带的第一个硕士生从埃及带回来的埃及风格画片,整个办公室风格混搭,显得既不够书生气也稍嫌“精英范儿”不足,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哀公问“为政”,子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


亦负雅志于高云


当然,除了作为普通人的姚洋,国发院院长和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姚洋老师的身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定位国发院


我们骄傲于自己是国发院的一员,因为这里有顶级经济学家、是高校中第一的智库,这里的学习经历使我们拥有更多选择,可对于国发院本身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职能的机构,我们真的清楚吗?


“作为智库,国发院应该处于政府、企业与社会之间。”姚洋老师的言语中透露出对国发院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认可与骄傲。

“从研究角度来讲,我们不可能做政府关注的日常工作的研究,这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或者国际交流中心负责,另外社科院也相对更近,在这方面可以说我们并没有太强的竞争力——我们关注中长期的发展。另外我们是在北大里的研究机构,老师对课题的选择都是有自主性的,老师只做自己愿意的课题,你并不能要求他们去做什么,所以我们的研究不是去跟随政府需求,做钦点研究。


当然我们也做政府给的课题,比如财政部G20的后台工作都是交给卢峰老师来完成的,财政部自己没有科研能力,而他们也非常满意卢老师的工作。


另外,很多老师也参加政府咨询工作,比如周其仁老师、宋国青老师和黄益平老师都是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林老师是国务院参事,前段时间参加了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言,另外我在七月份也参加了总理经济工作座谈会,并提出债转股国营企业整改建议,十月十号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券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这样影响政府决策。


“但是最重要、最常规的还是通过媒体和公共空间的讨论,通过舆论影响政府决策,比如最近张维迎老师召开的关于网约车管理办法的讨论。”——这是我之前并没有想到的,从名字看“国家发展研究院”是一个与中央比较接近的单位,但是原来两者间的距离,比我、比很多和我一样的同学想象中的要远很多,而国发院离社会和百姓,则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很多。




探寻国发院发展之路


作为国发院的院长,姚洋老师需要担心的不只是国家的发展,国发院自身的发展也是姚老师关心的头等大事。


“第一点是内部管理。”从学生人数和项目数量来看,国发院都不次于一个独立的学院(college),我们有硕士生、博士生,明年还即将有本科生,还有双学位项目、MBA和南南学院,如此大规模的组织内部管理的难度自然也会增加,国发院已经在进行一项改革,这项改革的目的就是把行政专业化起来。


将来将由专业人员来做管理,一部分老师的时间与精力被解放出来,专心投入到研究中去。据姚老师说,现在还处在过渡期,相信当改革见效,国发院效率必将提升,自己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节奏。


“第二点是人才的引进。人才的聚集能发挥集聚效应。”小小朗润园人才辈出,拐个弯路过的办公室门上或许就挂着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这里体现着北大兼容并蓄的精神,“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比如最近张维迎老师和林毅夫老师争论得轰轰烈烈,但是在国发院里他们就是很好的同事。“你要去找那些比你更有能力的人。”姚老师说,“所以我就去把张维迎老师请了回来,还有最近的陈春花老师,陈老师很特别,她在管理学方面能力特别突出,而且还有担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CEO那样实际的管理经历,但由于她是教研系列的第一位非海龟学者,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很多讨论,还有张晓波老师……”


“可是姚老师您怎么知道他们就比您有能力?”


姚老师沉默了一会儿:“你们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明白,一个人的事业是由他的心胸决定的。”


姚老师的学术水平不见得达不到张老师、陈老师的水平,毕竟各人术业也有专攻,文无第一,难论高下,但是由姚老师这样自谦而欣赏对方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我们实在是可以学习很多。国发院人才济济,体现着院长姚洋老师的胸怀和视野。


“第三点是国发院的未来方向,和大家商量之后我们几乎都认可,国发院将来是要发展成哈佛肯尼迪学院那样的。”姚老师提到,在商务部的协助下我们建立了南南学院,而现在几乎可以肯定,二十年后,会有国家的元首是从南南学院走出来的。做这些就仿佛滚雪球,一件事做好另一件也会跟着来,如今外交部也在于我们洽谈试图合作。另外就像肯尼迪学院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其实是双聘的,我们也邀请了政府管理学院的傅军老师来成为我们的双聘教授,这样的决定在北大也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傅军老师也很有个性,当然人才都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那算不上人才。”姚老师提到人才的时候总是特别兴奋,意气风发的样子让人不禁想起唐太宗那句著名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再谈体制改革


作为国内顶级的经济学家,探索上层设计是姚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姚老师曾在文章中谈到,“选拔体制不是一个完美体制,也不太可能成为中国的终极体制”,趁此机会我们向姚老师提问:“您认为怎样算是中国的终极体制呢?”


姚老师指出,在现有的条件下完善党作为中心的选拔制度,并且加强混合体制的建立,为民众参与提供制度化渠道,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政协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深化监督机制便是目之所及的最优选择,其实我们的宪法里也是这样构建我国体制的,只要彻底执行宪法,还是有望达到较好的内部的权力制衡。中国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不必要完全照搬西方意义的宪政,权力的平衡不是某种体制特有,而是国家运作必要的。很多人其实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仅简单的从表面套框架,然后就贴标签。

“那您认为推动我们体制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呢,是领导人的观念吗?既然宪法中早有规定,为什么没有卓有成效的改革?”


“第一点,要肯定的是,改变一直存在,近来几个机构一直在推逮捕和审判制度的改革 ,这是我们司法独立的体现。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很多人说改革缺乏动力的关键在于缺少行动,但我认为改变的关键在于学者,现在没有好的理论描述现有的体制,所以领导人找不到理论的落脚点,那么政治改革也就很难找到落脚点,很多时候,试一试就发现不对,又退回来——这个问题很大,要讲能讲两个小时。”


姚老师的观点令人吃惊,近年来体制改革一直迟迟未见成效的责任,在老师看来竟在于知识分子而非领导,这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天下兴亡是我的责任”的担当与自信。




发展是为了人,不是为了地


姚老师还是一个非常关注贫富差距,关心农村发展的学者。作为一个云南人,我向老师请教::“像云南这样一个有近500万深度贫困且汉话都说不清的群体,39万平方公里有百分之九十四都是山区的地区如何发展?”


“对于这些边远山区,不发展其实就是最好的发展,你为了发展把那么好的环境都破坏 了,不是得不偿失吗?我认为山区原地不动,进行移民,鼓励大家走出来,到城市生活就是最好的选择。发展不应该是就地发展,发展是为了人,不是为了地。”


“发展是为了人”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许多官员在追求指标的时候也完全忘记了,GDP只是一个指标,真正应当追求的是GDP所代表的意义。姚老师的思路让我惊叹于具有完善的社会科学思维的人,跳出框架看问题的能力。


且坦万虑以存诚


然而姚老师对自己最为认可的身份,到头来还是“姚洋老师”。当被问到认为自己可以影响多少人时,他说:“尽我所能吧,但最关键的还是我的学生。”


作为二十来岁的想得太多读书太少的青年,我们似乎常常陷入迷茫苦闷,学习、深造、就业的压力确实常常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我们向姚洋老师请教了很多关于自身发展的问题,姚洋老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此为例告诉我们对待当前问题的态度与方法,使我们受益匪浅。姚洋老师其实并没有像使用说明那样告诉我们一步步应该如何选择,却教给我们了重要的人生态度——坦然与淡定,让我们稍稍松了松一直在心上绷紧的那根弦。


不要熬夜 熬夜是无能的表现!


姚老师从来不熬夜,或者说,只要但凡可能,只要没有太急的事,他就不熬夜。熬夜是无能的表现。有人说,哎呀,我这个熬夜是学习忙,其实就是平时没学好而已。都说在美国读博有多累,每天都要熬夜,可姚老师从来没熬过夜的。只有没管好自己的时间才会需要熬夜。


而且,熬夜对身体的损害是极其严重的。姚老师出去总被人夸赞年轻,这都是得益于良好的生活作息。没休息好,就很容易衰老。


人生是偶然因素的加总


要有信念 也要服气命运


姚老师从本科学习经济地理,到管理,最后又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其中不仅仅有他的坚持,也有偶然。


上经济地理系的时候,姚老师的高考分数超过同班同学们一大截。满分700,姚老师考了530多,除了他班里没有超过500分的。当时的北大并没有现在这样的吸引力,据说班上至少一半同学是调剂来的。姚老师的分数读北大别的系绰绰有余,而地理在那时还是冷门专业,可他坚持要读,理由就是作为理科生,能报的那些理科系都不喜欢,他想要读文科,一番苦查,就这个经济地理带经济两个字,于是下定了决心。


当时报志愿的时候,姚老师的父母一直追到现场,要他必须报西安交大。西安交大当时是非常好的,仅次于清华,华中工学院。放弃西安交大去读北大的冷门专业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信念受到冲击时,偶然的因素改变了一切。


读经济也是一个偶然。当时的姚老师也很迷茫,想考侯仁之先生的历史地理,但没有机会。想着那就选调吧,一个同学过来和他说,我们一起考管理中心吧。这时姚老师才知道有一个管理中心,刚成立不久。于是姚老师就到了管理中心学习经济。


再然后,偶然的机会认识林毅夫老师,后来去美国读农业经济学,或者说发展经济学,也就是和认识林毅夫老师很有关系的。


老师说,年轻人迷茫实属正常。无数明里暗里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北大的学生,找个工作并非难事,如何从中选择是一个大课题。不要给自己限制太多,设立什么宏大的目标,好像一辈子就这样决定了。现在人的寿命变得越来越长,我们要预备着活到九十岁以上,退休年龄延长,可能要工作到七八十岁,那就该这样规划我们的人生:三十岁之前,不断地去探索啊,去尝试,期间,可能一个小事儿就改变我们人生的轨迹。三十岁之后再去决定工作和生活的目标,岂不是顺理成章?


三十岁以前你不是左派,那你的心有问题,你太冷漠


姚老师在美国威斯康辛读博士,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过,那时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


他是中左派,在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还是愤青。若在小公共空调汽车上有人抽烟,他就忍不住去管,甚至跟人家打架。慢慢随着阅历增加,他变得像现在这样理智平和。这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然一天说,哦,我不是愤青了。孔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要到五十岁才能心境平和呢,四十才将将是不惑,就是能说,哦,我明白了,这种程度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年轻人应不畏惧,不断积累。


应该培养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国发院的经济学原理课凝聚着超强的力量,每位老师通过这个课堂将自己对经济学、对社会科学、对世界的最核心最深刻的认识凝练起来教给有缘的学生,比如张维迎老师强调的观念对经济学的重要性、奥地利学派的哲学思想;海闻老师教给我们高尚品格,平和中立的心态……


“如果姚老师来上经济学原理课,您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姚老师说我们国家强调读经典、强调品行修炼,但是可能百分之六十的国民思维还停留在十九世纪,我们那时也强调个人修养,读孔孟,可是社会是怎么运作的大家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我当年也教过经济学原理课,那时有一位北航的同学,可以说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他说听完我的课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更新了人生观,习得了新的看世界看社会看经济的一套办法、思维的逻辑。我建议北大的同学一定要修三门课——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导论、社会学导论。


只要你们带着北大人的劲儿离开


谈到对我们的期待,姚老师表示不求我们闻达于诸侯,因为“北大的学生都有点‘作’,我们怀疑一切,有批判精神,所以你看很多北大的人都不能在商界混的很好,因为你什么都怀疑你怎么做的好,但很多人在学术界、传媒领域很棒,因为做这些就是要批判——批判是北大的灵魂。比如前段时间总理到高校视察,清华校长汇报我们做了什么、什么,但是北大校长不会这样,我们北大的校长就是说要学术自由,这让我们都觉得非常骄傲。希望你们,在北大读过书的人,将来都带着这股劲儿离开!”


就好像大家会为校长给总理汇报时说要学术自由而骄傲,我们为姚洋老师谈论对学生的期待时说希望大家拥有北大人的劲儿而骄傲。这就是北大人的劲儿。


因为姚老师还要开会,采访不得不就此结束。短短一小时的访问与姚老师原计划中留给我们经双学生的一个上午相去甚远,不得不说十分遗憾。


昨夜风疏雨骤,姚老师再往窗外望,不知落叶凡几,只怕海棠果也都落下了。但姚老师与朗润园,仍是硕果累累。


版权声明;

1、本文内容来自北京大学国发院经济双学位。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MBA China观点。

2、文中图片搜索自北京大学国发院经济双学位,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7277590。


更多教授观点推荐:


长江商学院汪恭彬:我的“首马”故事与创业感悟


西邮张鸿教授:勇做内陆改革的破局者


精彩推荐:


2017年管理类联考公益大模考


全国各院校2017MBA提前面试时间汇总


2017年各大院校MBA学费统计(更新中)


欲了解更多教授观点请点击:http://www.mbachina.com/html/jsgd/


友情提示:欢迎广大考生加入2017管理类联考备考专家群 453676273 ,2017MBA备考精英群 546950070 ,2017管理类联考备考总群 239701642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MBAChina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