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吕朝:始于同情 忠于信仰

MBAChina
2014-11-26 11:01 浏览量: 5747

MBAChina网讯】2014年11月22日,第十四届中国MBA发展论坛暨北大光华MBA二十周年庆典在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开幕。2014年11月22日下午于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201室举办,题为:“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分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执行主任徐菁主持。期间,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主任吕朝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吕朝:我们这个组织自打我从北大毕业,确实还没到北大汇报过工作,我今天中午从家里出来跟我爸说我去北大做一个分享,我爸很差异,我爸说你这个工作似乎跟北大没什么关系,我们做社会组织很多都是帮助弱视群体,前年我们又做了一些社区工作,他经常看到我的照片跟社区广场舞的大妈在一起,他觉得北大不他需要你讲这个问题,我们干这个活不太能说得清楚,我差不多十年前开始创办这个组织,我试图跟我父母解释我在做什么,后来我发现很难解释清楚,我今天刚听了刘丰老师的演讲,我回去试图跟他讲讲,你的思维还在3维的,现在已经到4维了,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听得懂,我刚才也在不断体会、不断学习,有一个东西他听懂了,你们不就是做好事吗,我说对,我们做的都是好事,他说做好事是不是不拿工资啊,我说我们还得拿,他说你又有收入、又做好事你们就是劳模,我说你如果这么认为也可以,但是劳模我们想象当中的劳模都是什么人呢?焦裕禄那样的人,吃大苦、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我爸说你这些人身体越来越好,可见这活还挺有意思的,干的虽然钱不算太多,逐渐多起来他也看得到,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我们要向社会周围的亲人,包括北大的同学解释我们在做什么,这也是一个工作,那我这个东西其实是我们的同事帮我准备的,一般他们对外宣传总得要宣传一下我们干什么,简单来说我们其实是一个帮助社会组织,在它的早期帮助社会组织成长的这么一个社会组织。有点像公益领域的风险投资或者是什么孵化器这一类服务型的组织。这个组织在中国目前还是逐渐有市场的,在十年以前我觉得基本没有市场,我们根本说不清楚你在干嘛,因为这个钱给你以后,你说你要帮助十方缘的机构,十方缘他也不认识,你怎么保证你这个钱给了十方缘就是对的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还要跟他解释,十方缘发展那么好,不是跟我们有关系,是十方缘基因好,那资助方说就没意义,但现在大家还是逐渐发现有意义,因为在任何一个组织,它发展的早期尤其是像公益组织,获得的资源是要靠公信力的,但是它的早期连知名度都没有,怎么会有公信力呢,这就需要有一些支持性的组织,能够渡过创业的困难时期。

  
在中国做这个工作还是一个挺难的事,再价值观里面有一个实事求是,这个不是毛主席发明的,我看很多大学的校训就是实事求是,对我们来讲我们也觉得挺重要,在中国你会发现在做这个工作的过程当中,你会看到很多不理解的,刚才刘老师说的你自己发光都是爱,如果你自己是一只狼你周围差不多也都是狼,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我们做了很多事,到今年是第九年,明年就是第十年了,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有时候我回顾,我都觉得不知道这十年怎么过来的,但总之就过来了,我们有一些同事同行就说十年以前中国的公益环境是很不好的,你们那时是真不容易,你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你们是不是很郁闷,我说我们根本不郁闷,我们就是自己做点工作,做的过程中很快乐,不知不觉就过去十年了,这些工作我就不细说了,我们还布局一下,在3维空间布局一下,在全国有这么一些机构,有这么一些项目点,这个倒是有点作用的,如果各位或者你的朋友,在我们所在的这些城市,如果也想创办一个公益组织,我们也许能够提供一点帮助,所以这些城市大概全国有20多个,可能会发挥点作用。

  
这个当然也都是一些自吹自擂的,有一个我觉得值得说一说的就是公益组织,我们确实帮助一些公益组织,那些公益组织,我今天还跟方树功说,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确实看到了像十方缘这样的组织,这样的迅速发展的组织,我们才感到我们的工作真的有意义,我们经常新进的员工干了一段时间,却不知道搞什么,实际上我真是觉得因为有这样的组织,他们在社会创业的过程中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在他们发展过程中,起到这么一点点作用,这就是工作的意义。在雅安地震时候,雅安地震有9个在灾区*的NGO,他们刚好在雅安碰到,他们在一起拍了照片,发现这9家机构都是成都办公室的孵化机构,我看完照片后,觉得这才是我们工作的一点回报。

  
论坛的主题是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我原来也有过创业的经历,前两次都是商业创业,第一次很快就倒闭了,第二次做得还不错,在我们行业里也是排在前三位的,公益组织算是第一次创业,确实有一点体会,我觉得商业组织和公益组织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在我从事公益工作的早期,我会放大这个不同,我觉得太不同了,我们是一些4维空间的人,我们更有爱心,更有担当,原来我的商业领域的朋友,他们做的事还是以个人利益为主。

  
第二他们也不太快乐,虽然很多人已经赚了很多钱,似乎都不太快乐,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好像更高级,但是近四五年,我发现其实都差不多。商业公益只不过是不同的手段,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不同手段,根本就没有高下之分,而且公益领域大量的组织,说实话是因为绩效评价体系很初级,不太容易衡量的,我们经常觉得有道德优势,是既耽误自己、也耽误别人。像有一次很好玩,我到庙里跟大和尚讨论问题,大和尚手机响了,周围的人说和尚怎么能用手机呢?和尚不是应该清心寡欲,后来我们把这个问题问他了,大和尚说这个手机的发明不是也是为了便捷吗,所有手段都是可以取用的,我真是觉得任何一种手段只要你的目标是一个社会效益,其实都是可以用的,你承担社会效益的商业手段,是非常非常可行的一些手段,我们为什么不用呢,为什么要排斥呢。

  
这个框架不是我的,是企业运营框架,在商业领域我们会有这样一些定义,比如说他说的价值观文化跟我说的价值观文化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先大概说说,在商业领域会是这么一些定义,这些定义里面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想问大家问题,如果你想创办一个生意你是从哪儿开始思考?我个人的看法是先找个客户,你的这个产品和服务有没有买单,是很大的问题,你特别有理想,但是你的东西又不能交付,这个生意我看有点问题,我的看法一般来讲就是,你要办的生意一般从这三个方面思考。比如说你的客户是谁,客户多不多,你自己能够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等等。然后你干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我得搞点虚的,上面这三个叫“企业三虚”,开始讨论我们的使命远景价值观文化,我也觉得特别重要,但是我自己做生意,我也说使命、愿景、价值观,说我们就拿这个忽悠人,后来跟大企业沟通,才发现为什么我们企业没有做成500强,发现真的把这个东西做成虚的,他们把这些做成实的,后来发现我这个企业继续干下去是干不大。

  
我们看NGO,思考的问题是从哪儿开始的,从“企业三虚”开始,你要办一个NGO,我发现大部分NGO都是这样,你如果问他从哪开始创办NGO的,他一定说社会需求、社会问题,我要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我有一个愿景、崇高的愿景,然后我有使命,使命就是你怎么干,然后我还找到这么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有感触,两方面的感触,一方面感触只是考虑中间市场挣钱的那部分,其实企业是做不大的,如果考虑的只是“三虚”像很多NGO一样,你问这些NGO到底能够为你的受益人、资助人提供什么价值呢?说不出来,我是在做好事,你就应该支持我,很多NGO都是这么跟我说的,差不多再稍微跟他多说两句,他就跟你急了,他觉得你太庸俗。确实我们大量的NGO不太爱做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美好的事业是第一激励,不管是企业还是NGO,任何类型的组织,它一定是在从事一个工作,我本来想写伟大的企业是第一激励后来我想太忽悠了,我把它改成美好的事业永远是激励你这个组织的同事一起往前冲锋陷阵的第一激励。

  
第二个感想是一本书的名字,《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是在70年代写的,当时没名字当,时是跟他弟弟的书信集不断讨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重要,70年代大概1972年、1972年的时候,革命者获得政权以后,其实是前方没有一个道路,到底他们应该往哪儿走,他们应该非常小心谨慎面临在建国以后,经济政治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断的积累经验,然后才能够形成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这是他的观点,那个观点其实相当于我感觉就像后来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我为什么想举这本书的例子,跟我们在公益领域的发展非常相关。我们在中国从事这个工作,非营利的事业或者社会机构,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标准的,没有什么指路明灯的,是需要一点一点试,这点可能由于话语体系的不同,我要稍微跟刘丰老师之前表述的观点不同,我不太相信顶层设计,我比较愿意去看中基层实践,就是需要一点一滴的,背后当然可能有价值观的问题,如果要是在美国,我一定去投共和党一票,但是我不相信人类的理性,不相信这种革命,因为我认为能够把事情做好,是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是有人把事情设计好,在公益领域应该就是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渐形成经验,然后逐渐去发展。

  
为了证明这个,我本来今天上午还在思考这个东西,我前几天画了一个草图,就是我们这个机构叫“架构流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个事是想明白的,从这个模式看,所谓举证不断开发产品,我们现在是越有规模越不经济,所以这是很大的问题,其实机构的边界天花板会很低的,当然还有别的问题,我们就变成了这个架构,这个架构就像章鱼一样,看着很大,但每一个腿都是很短的,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法解释为什么会从这儿形成这儿。现在2014年底,尝试怎么样聚焦新业务,因为你出现大量问题,那么这个核心业务怎么定架构、怎么搭都是需要一点一滴的实践、一点一滴的摸索,才能够稍微有一点点感觉,我们也不忘忽悠我们自己还有未来,未来也是觉得挺美好的,总之,我们不断在现实当中、在实践和纠缠当中看到前面有一点点光,不断往前走。

  
最后一个始于同情、忠于信仰。我们看到那么一本书叫《精神的魅力》,是北大校友来回顾北大,当时我记得特别清楚,张中行老先生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始于怀疑、忠于信仰,伟大的人物都是始于怀疑的,当他们有大成的时候都是终于信仰的,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忠于信仰,所以就没有什么大成,我用了他这句话,我说做公益事业是始于同情,同情有三重,对爱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心,还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是特别重大的强有力的力量能够推动你做一些事,我相信很多人在做公益的早期都是始于同情,我们看到弱视群体,我们希望能够做点事,但是在做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自己的力量不够,我们这些人因为有做公益的机会,不断去思考到底什么会激励你往前走,这个东西我估计到最后差不多是要忠于信仰。

  
我也没办法再继续,说下去就变成传教的,不管你信什么,你信共产主义也是很好的,你总是要信个东西,这个东西就会推动你不断的往前走。我简单的录了一段话,公益领域有前辈说过一句话,想着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人开的头,想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跟上来,我们其实没有绝对好坏人的问题,总之你会遇到一个问题,你发现你干工作的意义,你说你帮助了别人,说到底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跟他之间的事。至少我因为修行中,我是特别的纠结,越做越纠结,能量一直提升不上去,所以我觉得另外的空间寻找力量。谢谢大家!

  
更多教授观点资讯:

  
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刘丰:商业运作的新使命

  
“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圆桌讨论

  
精彩专题推荐:

  
点石成金2015MBA备考专题

  
欲了解更多关于教授观点请点击:http://www.mbachina.com/html/jsgd/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