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暨南大学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2018-12-07 14:00 浏览量: 4404

MBAChina网讯】上世纪70年代初,有“泰国制衣大王”之称的暨南校友颜开臣途经广州时,专门挤出半天时间回暨大,走到北门,方知学校已经停办,他只能怅然离去。在那离去的背影里,饱含着多少的心酸与无奈,又蕴蓄着多少期许与祈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吹绿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给命运多舛的暨南大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从复办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从当初的满目疮痍到现在“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暨南大学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时代同成长,共起伏。

(暨大如今的正门与复办时期的正门对比图)

特别是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我校。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绩。他指出,暨南大学人才济济、名不虚传、作用独特、前程远大。他希望学校要擦亮暨南的金字招牌,努力把学生培养好、把学校办得更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殷殷嘱托,谆谆教诲,令全球暨南人欢欣鼓舞、精神振奋,激励着百年暨南劈波斩浪,砥砺前行。

今年恰逢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60周年复办40周年。学校乘着改革开放40年的春风,迎来了总书记莅校视察,这必将载入暨南的光辉史册。1978年在南粤大地涅槃重生的百年侨校经历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融入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

时代同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暨南大学涅槃重生

1977年8月,一场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打响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先声。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以科教战线为突破口,领导全面拨乱反正,并主张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高等教育迎来了春天,1970年在文革中被停办的暨南大学迎来了新的希望。

改革开放使海内外侨胞对于恢复侨教的需求日益迫切。广东是我国最大的侨乡,在广州复办暨南大学这所老字号侨校凝聚着海内外几代暨南人的心愿,也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

197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常委李先念在全国侨务工作会议预备会议上就提出,要把暨南大学恢复起来。1978年,中央要求,暨南大学要在当年复办,当年招生开学。

此时的暨大,校舍被第一军医大学接管,此前的教师、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已云散在中山大学、广东化工学院(后合并到现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师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外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四所学校。百废待兴,挡不住勇往直前的心,当时的暨南大学与祖国各条战线的奋斗者一样,抖落一身尘埃,重拾信心与勇气,踏着春天的脚步再启程。

1978年3月30日,叶剑英元帅亲笔为暨南大学题写校名。同月,广东省委决定由时任广东省副省长、暨南大学原校长杨康华兼任复办暨大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78年4月1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恢复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1978年6月,暨南大学董事会恢复成立,已经70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继续担任董事长,为收复校舍、招收学生、募集建校资金等四处奔走。1978年10月16日,暨南大学迎来了复办后的第一批学生。时任广东第二省委书记的习仲勋专门参加了学校复办后的首次开学典礼并讲话。他指出,暨大要根据学校的性质和特点,设置专业,安排课程,提出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面向国内外。要使学生真正学到本领,毕业后无论在国内、国外都能发挥他所长,立足生根、开花结果。这也成为了学校发展的方向。

(暨南大学1978年复办首届开学典礼)

党和国家重视侨教、海内外几千万侨胞呼唤侨教,高等教育也需要侨教。承载着“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使命,暨大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启航谱写新篇章,并驶上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1983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211工程”大学。2011年4月,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政府签署共建暨南大学协议。2015年6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奋发图强的暨南人不断探索创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为新生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暨南经验与探索。

1978年,学校最早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医学院。同年,我校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学分制”高校之一。1982年,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建立了计算机中心。1993年,率先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弹性学分制。学校还在全国首创“分流教学”,先行一步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率先取消补考实行重修制度;率先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大考场形式。2012年,借鉴境外高校新生教育模式开创了国内首个新生训练营。2016年,学校联合珠海横琴新区成立全国首个由政府、高校、企业联手成立的拉美中心。同年,暨大设立全国首个WE创港澳台侨青年众创空间。2017年,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引入国际先进经验,国际合作开启新征程。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已形成了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的教育模式,努力将内地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将华人学生、留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我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文化同频:多元文化荟萃暨南,引领风气之先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春风融冰波光艳,“解放思想”的清风给当时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了新生与活力。这股吐故纳新的空气也吹进了暨南大学,如鲇鱼效应一般,给当时的广东乃至全国高校注入了一股清新。

自1906年创办以来,暨南人始终恪守“忠信笃敬”的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造就人才。解放思想的春风,让拥抱世界的暨南人揽四海俊彦,聚多元文化,承中华传统,再次以引领风气的创新与气魄,续写暨南故事,演绎家国情怀。

教师节,这个对于天下园丁最重要的节日,在那个年代与暨南结下了不解之缘。改革开放初期,教师的地位不高。1983年底,暨大学生牵头广东高校成立尊师重教促进会,呼吁建立“尊师节”。1984年,又是暨大学生兵分两路上京,呼吁建立尊师节。他们一路由7人乘火车先行抵达北京,另一路则由五位同学从广州出发,途经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到北京,沿途宣传尊师重教与设立尊师节。通过孙军、方明、伍真等的努力,终于促成倡议设立“尊师节”座谈会的召开,倡议书也交到全国人大信访办。1984年底,《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暨南学子的倡议书,并配发了相关评论。

(暨南自行车队北上倡导教师节)

复办后的暨南,是当时广东高校中的“文化据点”。因为侨校的性质,不少优秀的海外文化产品得以在暨南园落地。据一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的郑姓校友回忆,有一年,有关部门特批在暨大放映一批获奥斯卡奖的电影,这在当时是件大事,因为当时国内“美国大片”尚不多见。当时的暨大篮球场,经常聚集广东各高校学生。《罗马假日》《金色池塘》等一些经典影片使青年学生开拓了视野。

引领广东高校文化风气之先的,不只是暨南园里可以看到“美国大片”,还有在图书馆能读到的海外报刊,学生们在蒙古包内自发组织的舞会,学生激情演绎的世界各国的土风舞,让人垂涎三尺、流连忘返的校园美食节以及大胆拉广告来支持骑车上京宣传尊师节的创新,成功说服空军部队载师生从直升机鸟瞰广州的勇气……

影响了一代人成长的文坛诗人汪国真,广东省政协常委、南方报业原掌门人杨兴锋,《舌尖上的中国》两期的美食总顾问沈宏非等众多优秀的暨南校友都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成才的。

进入新世纪,暨南园的多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底蕴深厚。2006年,百年校庆时开讲的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讲师荟萃、大咖云集,目前已成为暨南园的一道重要的文化景观。余光中、欧阳自远、王蒙、余华等文化大家、科学家作客讲堂,广东各高校学生汇聚暨南,讲座一票难求。

学校在广东高校首创订立“师德铭”“学子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举办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国文化节系列活动。还有国际文化聚暨南、中华文化大讲堂、北极光大赛、中国美食节、东南亚泼水节……

世界各地的学生缘聚暨南,浸润在中华文化的盛宴中,享受着多元文化的熏陶。

百年校庆前夕,学校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海外来信——“在美国,华人十分重教,为了使中华文化香火不断,很多家庭都在周末把孩子送去中文学校学习汉语。而大部分中文学校使用的教材竟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所编的《中文》。”来信者是身在美国的暨大校友任京生。他信中提到的《中文》教材,目前已经形成了《中文》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系列。编写于1990年代的《中文》(小学版)已被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采用,发行超4000万册。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编写的《中文》教材)

《中文》教材让“暨大出版”成为国际标准。此外,学校还参与制定了《华文教师证书》和“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两项标准,填补了世界华文教育领域资格认证的空白;赴境外开展华文培训,推动提升华文教育在全球的影响力。

除了在校学生外,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社团的侨领或骨干也纷纷来到暨大“回炉”深造。“海外华人文化社团中华才艺培训班”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一项重要培训活动,旨在通过对海外文化社团负责人进行中华才艺项目培训,更好地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才艺水平。目前,学校承办了武术、龙狮、书画等几个项目的培训,组织暨大老师授课,每年都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文化社团负责人接受培训,又将所学带到住在国。

目前,我校的港澳台侨学生总数近12000人,占全国高校的50%。2016年QS公布的“2016年亚洲大学排名”,暨大国际学位生数量亚洲排名11,全国第1。“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篇浓密而沁心的绿荫,已经籍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漂洋过海,漫过南洋、漫过欧美,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蔚然成林。

使命同向: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暨南大学坚持“侨校+院校”的发展战略和“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978年复办后,学校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派遣老师到港澳和海外高校交流访问,并在海内外聘请专家学者到暨大任教。李辰、邝公道、罗潜、蔡馥生、赵元浩、黄德鸿、张元元等一批有名望和影响的专家学者入职暨大。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目前已推出“暨南千人引智计划”“暨南精英师资计划”,引培并举,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呈指数级增长。相较于2013年,学校高层次人才数量增加了300多人次,人才总量增加了2倍。中国科学院苏国辉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刘绍臣院士、美国工程院李凯院士以及众多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青等会聚暨南园,共圆“暨南梦”“学术梦”。

讲师云集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的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环境科学与大气治理、网络信息安全、基因工程技术与分子转化医学等学科为国家和地方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金融专业成为华南金融人才培养基地,新闻学成为华南学术重镇与新闻人才摇篮……

目前,学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已增加到8个。国家社科与国家自科基金方面屡获突破,坐标不断前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连续几年进入全国前10行列。根据上海软科统计,五年来,我校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最多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计27项,在全国排在第13位。

(暨南大学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暨南大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社会机构公布的全国大学排行榜上,学校稳居全国2600多所本科院校50名左右,在广东高校中名列第三。2019年亚洲大学排名,我校位列亚洲第151位,国内第35位,相较于2018年又上升33位,是亚洲高校中进步幅度最大的学校之一。实力地提升,也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质量。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多次对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及管理体制进行大规模调整,我国出现了一批多校区大学。1992年,学校在深圳开办了中旅学院,并于1996年建成深圳旅游学院。1998年5月,学校在珠海设立教学点,开创了珠海历史上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先河;2000年,变更为珠海学院;2009年,实施校区化改革,更名为珠海校区。学校已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深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深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宋献中校长说,我们要紧紧抓住新机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桥头堡’和智高点,发挥三地五校区“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优势,支撑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潮起潮落,不忘初心,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破浪前行的暨南大学在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学校的凤凰涅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暨南大学在广州的复办发展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正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透视一所高校发展的“基因”,能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命运伟大转变的“密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校党委林如鹏书记说,暨南大学全校师生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办学特色;弘扬暨南精神,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擦亮暨南金字招牌,努力把学生培养好,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贡献暨南智慧与力量。

编辑:

(本文转载自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