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万岁!-中国MBA教育转型进行时

MBAChina
2011-02-13 12:11 浏览量: 1543

  学院的改革很少是从里到外的,必须有来自外界的推动力。如今,在中国各大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MBA教育改革,其实也正表明了中国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强烈信号,创新在此时绝对不需要任何理由!二十年,他们开始重新定义和解读。


  2010年3月底,刚刚进入春天的上海,因为哈佛商学院分部的入驻而引来了世界各地媒体的关注。其实,不仅是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以及香港科大等世界知名商学院都已经在纷纷动手,抢滩中国市场。


  这的确是一片沃土。


  2008年的金融危机,由于被认为在事实上否定了国外商学院的教育,而给予了各大商学院们沉重的一击。但与国外MBA教育处于停滞和降价状态相比,中国的MBA教育却正处于难得的“小阳春”时期。从2010年9月开始,几大名牌高校纷纷大幅调高MBA价格,从12万到18.8万不等,即便随意上个考前培训班,都要付出近6000元人民币的高价。


  早已不再是20年前连100人都招不满的时代了。中国企业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对优秀管理人才的渴望,MBA成为聚焦点。而与此同时,国内商学院的市场化竞争也愈演愈烈,优质生源开始向部分学校聚集。立体式推动之下,中国MBA院校纷纷于2008年前后开始了课程和考试的整体改革。经过了两年多的准备和试行,2011年将成为中国MBA教育改革的攻坚年。


  2010年7月,一位决心求学MBA的职业人,对《中外管理》记者述说其惊讶地发现:清华经管MBA招生突然采取了先面试后笔试的重要变革,这让所有考生都大感意外。而后,是北大等多家商学院的纷纷跟进。中国人对答卷考试的迷信,终于松动了。


  显然,这场改革与其说是为了完善商学院教育,倒不如说是中国MBA界对于MBA教育的重新定义和解读。


  MBA教育的新“逻辑”


  “我觉得MBA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认清商业现实。我们要塑造的人,是必须面对企业中千头万绪的复杂工作,他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大局观,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具有整合表象解决问题的复合思维方式。”清华大学MBA中心主任高旭东对《中外管理》说。


  2004年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一书,曾给MBA教育界投下了一枚炮弹。明茨伯格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出对传统MBA教育的反思,即招收错误的人,用错误的方式,获得了错误的商业实践。他援引的最著名案例包括曾经名噪一时的惠普-康柏并购案,其中卡莉?菲奥莉娜的冷酷、傲慢与固执,正代表了当年所谓MBA精英人士的一贯形象。当他们运用所谓正确理论进入一家公司时,光耀灿烂背后其实危机四伏,耀眼的学历、满口的术语、豪情壮志的表白,看似能一下子震撼人心,但随之相伴的后果和窘境却是人们难以预料的。


  高旭东承认这本书曾经给了他们很深的震动和启发。而与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举行的校际合作中,他们也发现:在美国国内,MBA教育这些年都处于改革和创新中,改革的核心正是回到原点,那就是重视人本身。


  很多人读MBA并不是为了增加管理知识和技能,而仅仅是看重毕业后的高薪——这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而摆在各大MBA院校面前的首要工作,已经不是聘请多么厉害的师资达人,而是首先要挑对要培养的——人。


  清华经管因此首先将目标瞄准招生环节,在三年前就发起了招生改革,直指“综合素养考评”。所谓“综合素养”,既包括考生显性素养,更包括考生的隐性素质和潜质。


  也因此,以前,清华MBA的录取标准是笔试和面试并重,改革后则改为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学生的笔试成绩为辅。在录取方式上,也改为采用“提前条件录取”。过去申请者要先参加全国联考笔试,达到一定分数线后参加面试,最后由笔试和面试成绩共同决定是否被录取。而新的录取方式则来了个颠倒,报考者先是需要递交申请材料,之后参加面试,凡是通过这“两关”的考生,即获得清华经管学院的“条件录取资格”。在此之后,再报名参加全国联考。


  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北方交大等院校,更将重点进一步放在了细分能力上。“其实美国MBA教育能拥有众多优质的院校,在于他们对于MBA教育的实质认识比较清晰,就是要培养有优秀管理才能的人。但这种优秀不是通才,而是有所专攻,比如:财务、战略、物流等等。”人大商学院负责MBA项目的副院长支晓强告诉《中外管理》。这也是人大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细分能力培养上的原因。当然,这种细分也直接反映在之后的课程选择和教授方式上,即从一开始就深入了解学员本身的兴趣和长处,从而因材施教。


  综合上述两点,那种仅仅把MBA教育作为培训项目、高级拓展课程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新春对此有精妙解读:MBA也是一种道,一种修为,所以要中西结合、知行结合、德智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而纵论所谓MBA教育的新逻辑,则必须定位在MBA教育的使命上面,即培养合格的管理者,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管理者。而这个初衷正是唤起此次改革的核心推动力。


  品味公司的实践


  对于众多的职场人来说,攒下积蓄读MBA充电,然后重返职场加薪升职,是十分顺理成章的逻辑。但事实上,全球经济正处于创新“大裂变”时期,两到三年的学院时光,常常会让你有置身社会之外的感觉。怎样才能让MBA的学习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也成为众多商学院管理者苦思冥想的重要问题。


  “我们一直想创造一种类似于企业内部真实操作的环境。毕竟我们知道现实环境中,不像单纯的课程教学,战略就是战略,财务就是财务,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支晓强对《中外管理》说。正因此,人大现在安排了各种实战培训,并且通过一门课由多个老师同时开讲,来锻造学员们的实践能力。支晓强认为:重实践正是人大MBA这些年快速发展的一大原因,弥补课堂与现实的差距,也是帮助MBA毕业生未来得以快速适应企业内部正常环境的最佳对策。


  与此同时,中欧、清华、上海交大等学校也正在纷纷致力塑造这种现实公司环境。在清华为国际MBA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项叫做宝马全球CEO讲座系列。在整个学期,宝马公司的高管和经理们每周都会到清华经管学院讲课,有人甚至是从国外打“飞的”过来授课。而之所以开设这个创新项目,也是为了让学员们深入了解世界上最顶尖公司的管理之道。这种深度亲密接触,当然比泛泛而谈的讲座更让人获益。除了高端课程,清华还在学习的模式中导入体验式学习的模块,让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直接进入企业,面对各种签约合作企业的管理问题,并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管理沟通等软技能放在了第一位。而作为中国最早开创MBA课程的市场化院校,中欧则将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从商业模式的搭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样的做法也类似于孵化器的作用,让MBA学员更加深入了解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涵盖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


  不过,无论是沙盘模拟、案例教学、野外训练以及深入企业实践,正如创新管理大师斯科特?安东尼所一直强调的那样:我们处于经济不确定发展的年代,每个管理者都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商学院必须致力于提供给学生更为全面的教育支持,包括:企业伦理、社会责任、管理沟通、创新管理等等,只有使得他们学习但不脱离企业的实践,才能真正跃身为合格的管理者。


  本土化与国际化同行


  多年来,MBA被吹捧,也常被质疑,就因为它的舶来品身份。曾经,借鉴国外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企业管理标准化的提升。但是,时代不同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工厂地位的奠定、世界知名企业的入驻和中国国内企业的迅猛发展,一直用外国案例教育中国学生的MBA老师们,感到了真正的被动。拥有千千万万成长型企业的中国,已经不能满足于改革开放之初照搬美日标杆企业,建立自己独有的盈利模式和管理文化,成为这些新兴企业最关注的话题。


  作为以国际化著称的商学院,中欧商学院最近两年也将目光从全球转向了国内,从以前帮助中国管理者了解世界,到现在广泛招收渴望了解中国的国外学生,中欧巧妙地完成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接。据中欧MBA课程招生及职业发展主任李媛媛介绍:如今的中欧拥有近六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庞大校友军团,在韩国、新加坡、加拿大和欧洲,中欧都有自己的校友分支机构。


  从2009级学生开始,中欧不仅增加了国际学生的基础中文考试,还首次将中国人力资源课程列为必修课。而新开设的《融入世界的中国》课程则主要关注国际学员,在中国面临的商业往来中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议题。 除此以外,中欧还积极主办“中国探索周”等活动,以紧凑的讲座形式探索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环境中所存问题之良方。


  事实上,重提MBA教育的本土化,正是此次教育改革有别于之前的重大方向转变。


  一个显著的趋势,表现在中国院校开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案例中心。人大商学院院长伊志宏认为:这种现象正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们对于商学院教育的重新认识,并且开始积极反思和拿出策略,为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之间的鸿沟架设桥梁。


  MBA学员本身的感受更强烈些。资深投资专家和管理专家方少华,就是中国较早毕业的MBA,他说:“以前中国MBA非常缺乏本土案例,导致MBA学员在分析那些海外案例时无法与中国实践有机地结合,最近这些年随着中国企业的做强做大,有了很多经典的MBA案例,如:联想收购IBM PC、TCL收购汤姆逊、海尔海外实践等等,很多中国企业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MBA案例。中国商学院要培养中国的MBA精英,就必须结合中国的特点、研究中国企业的实践,从而加强本土企业创新案例的研究及自主创新。”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曾经说过:学院的改革很少是从里到外的,必须有来自外界的推动力。而如今,在中国各大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MBA教育改革,其实也正表明了中国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强烈信号,创新在此时绝对不需要任何理由!

编辑:

(本文转载自未知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