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的培养需三位一体 “软硬兼施”

MBAChina
2013-05-17 13:48 浏览量: 931

  MBA中外合作项目的雏形产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大连培训中心最早将MBA 教育引入中国,运用美国教学团的方式进行教育,但是当时是没有学位的。直到1995年,国家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对外教育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因此从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政府中外合作项的逐步审批,中外合作MBA 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二十年来我国在引进国外优质 MBA教育资源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一种短、平、快的“借鸡生蛋”模式,这种模式整合了我国各大高校的专业特长和国外院校的先进资源,力求达到强强联手,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弥补了我国MBA教育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上的技术不足,同时也为中国 MBA 的学员真正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中国的MBA走向了世界,世界的MBA走进了中国,随着交流的日益深入,MBA 学员在国际视野和实战经验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极大地刺激了中外合作MBA 的需求市场,尤其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对MBA的需求近几年一直呈现两位数增长。顺应中、印、美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动机的趋势,2012年6月底,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式启动了中印美 GLOBALMBA 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印度XLRI商学院以及美国凯斯西储大学WEATHERHEAD 管理学院共同创办,是全球首家跨三个国家、跨两个洲的中外合作MBA项目。该项目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实践安排方面,都给目前的中外合作MBA 来了全新的理念。


  MBA的培养需三位一体 “软硬兼施”


  MBA 培养的是管理者和领导者,因此除了必备的管理知识以外,还需要能力和品格三位一体的培养,即便是现在的国内教育,依然存在着过多的硬性管理课程,而不重视软性管理课程。软性管理课程是对硬性管理课程的添加和补充,是项目软实力的体现,区别于过去的书本灌输,软性课程更注重对学员角色扮演、素质培养、团队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首先,软性管理课程的开展迫切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的 MBA 国际班开始引进国外学员,把他们放在一个固定的教室上课,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管理,但缺点是使学生无法深入感受、学习他国的文化。需要制造一个真正的国际移动课堂,使不同国家的学生能够聚集到一起,并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学习和实践。


  其次,软性管理课程的开展离不开企业实践。1908 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开始创办直接为工商业各阶层和各类企业服务的高级学位教育,从那时起,招收了第一批直接为工商企业服务的两年制 MBA 硕士研究生。在欧洲,最早的 INSEAD商学院 1958 年建于巴黎,英国的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成立于 1964 年,他们无一例外地强调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在课堂中教师播放实际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录像 , 让学员们讨论这些企业的优点与不足 , 并提出相应改进的意见。


  最后,软性管理课程的开展需要具有真正国际视野的师资力量。曾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亨利·罗索夫斯基认为 :“迄今为止 , 衡量大学状况最可靠的指标 , 是该校教师队伍的优秀程度 , 这几乎能决定其余的一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基金以及校友和公众的支持,并能博得国内和国际的认可。保持和提高学校声誉的最有效的办法 , 就是改善教师队伍的质量。”


  中外合作 MBA 项目和普通 MBA 项目形成横向竞争局面


  近几年,伴随报考人数增加的现象却是弃考率的上升和录取人数的下降,据互联网信息,MBA每年的弃考率在 24-27%,近两年录取人数每年下降 4-6%。究其原因,大致分为两种,即学费每年上涨和学生对学校的品牌要求提高。无疑,中外合作MBA项目与普通MBA 项目已经形成了横向竞争的局面,从课程特色、实践体验、师资力量而言,彼此的特点显而易见:其一是课程特色的不同。普通MBA 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目前流行的为期两年 MBA 学习课程安排是第一年主要学习核心商业学科 , 例如管理经济学、管理学总论、运营管理和会计学等 ;第二年则选修一些自己想学的选修科目。而中外合作MBA项目的课程选择则以项目特色方向为学员设定课程,综合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在课程设计上独具匠心。


  其二是实践体验。普通MBA 项目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企业从事调研和问题研究,但是这样的企业一般是学生自己寻找,因为社会实践计入必修学分,因此在实践过程难免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在真实效果上会有折扣。


  其三是师资力量的不同。MBA院校的迅速扩张,给师资力量的提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普通MBA项目有些教师并不一定具备企业管理经验和海外交流经历,因此课堂教育不乏照本宣科。而中外合作 MBA 项目的师资力量集结了合作双方甚至多方的优势学科中的王牌教师,在长期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培养中国学生的全球视野上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外合作 MBA 项目相对于国内目前主流的普通 MBA 项目有着特殊优势。以同济中印美 GLOBAL MBA 项目为例,课程设计上以三校的优势学科为主,既能满足 MBA 基础课程要求又能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方向性课程教育,在实践体验上也能深入三个国家的定点企业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环节有的放矢。在师资力量上中外合作 MBA 项目充分了解中国学员的全球化视野需求,在获得国内学历的同时也丰富了学员的全球知识体系。因此在未来发展的趋势上 , 中外合作 MBA 项目与普通 MBA 比较,将随着未来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在招收学员规模上持平,在竞争优势上更为突出。


  水涨船高,中外合作 MBA 项目迎来大发展


  随着我国人民对于自身在社会认可需求上的提高,我国 MBA 教学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商学院受热捧程度的持续升温也给中外合作MBA 项目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从以往中外合作MBA项目来看,一般毕业后提供的是外方院校的学位证,同时学员以跨国公司的白领为主,他们有着外企工作背景,中外合作MBA项目也大多为跨国公司培养本地人才而服务。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如今中外合作MBA项目为适应需求,在毕业证书的提供和目标市场人群方面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例如毕业证书从单证向双证的转变,过去的中外合作MBA项目只提供学位证书,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在国外认可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MBA 项目同时提供中方院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甚至是国外学习的证书,例如同济中印美项目提供的证书将是同济毕业证和学位证以及印度和美国的学习证书。另外目标群体方面,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MBA教育的队伍中涌现了一批第二代的民营企业接班人,他(她)们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迫切的管理知识渴求,中外合作MBA项目很好地契合了他(她)们的需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外合作 MBA项目架起了民族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中外合作 MBA项目在国内的数量逐步增多,但现在所处的阶段依然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源于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国外高校纷纷抛出了橄榄枝,如何避免在合作上泥沙俱下,如何在竞争激烈的 MBA 教育市场找到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且可持续性的市场战略才是未来发展之路。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