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就业焦虑:在职MBA>全日制MBA “MBA文凭不如能

MBAChina
2010-01-15 09:00 浏览量: 8416

焦虑的MBA

就在2007年,国内各大商学院还信心满满地宣布100%的就业率,稳居榜首的求职方向是金融行业。

但如今当我们再问起2008年MBA的签约率和就职方向,各家商学院却以种种理由搪塞,缄口的背后似有难言之隐。

自2002年以来,MBA(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生似乎从没有经历过如此艰难的事情。

今年就业形势总体不如往年,许多在读和即将毕业的MBA都能感受到。传统招聘“大户”——投行和金融服务企业削减了招聘人数;来招聘的企业也纷纷削减了预算;不少MBA更是主动把薪水期望调低;原本几乎是笃定的实习岗位现在也变得紧俏起来,不能保证让MBA实习生获得全职工作。

学员们焦虑,学校也一样。

校园招聘宣讲场面冷清

显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银行投行是受危机影响最大的行业。而他们曾是传统的MBA招聘大户。

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美林证券针对2009年毕业生的招聘宣讲会多少显得有些“凄惨”。不知道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其他,这次宣讲会非常低调简短。在北楼201教室,前来参加的学员不到20人,他们全是在读的MBA学员。

在现场,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杰森•考克斯(Jason Cox)告诉记者:“对金融业来说,这确实是最糟的时候,但我们还是希望招聘到最好的人才。”

话虽如此,但对现场的MBA听众来说,他们多半是出于“来听一听、看一看”的目的。

“今年想要进美林肯定是很困难的,最近他们在交大管院只招聘了两个人,据说招聘比例至少是1:100。”在读的MBA学员殷蕾如是说。

相比投行的招聘缩水,其他金融机构的招聘也在减少。记者通过酷讯网查询上海地区的校园招聘讯息,发现自5月中旬至今,在数百条招聘信息中,只有三家金融行业相关机构发布招聘,其中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聘信用评估管理培训生1名;国联安基金招聘产品经理助理1名,而且只提供实习岗位;埃森哲招聘初级金融分析员1名。

就业岗位的减少,让商学院感到了压力,在“签约率”等敏感问题上,不少学院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以种种理由回绝了采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兼MBA学术主任白诗莉表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招聘活动指标比2008年下降了约20%。这些指标包括招聘企业、招聘职位以及学生接受工作职位的数量。

“总的来说,学生在找工作时必须更加善于挑选,不能再想着多找几个工作后再签约。” 白诗莉这样说。#p#分页标题#e#

而人大MBA2007届毕业生尚宏利则表示,“就业没有问题,但薪水和就业岗位可能和以往期望存在差距。”

避免跨行,择业更实际

“条件过得去就先签约。”复旦MBA龚涛这样告诉记者,这是他很多师姐师兄的应对策略。以前很多人就业的时候总要算自己的读书成本和毕业后的薪水是否相符问题,现在一些全职MBA们对这个则不如以前看重。

“我感觉似乎有这样一种趋势,打算跨行找工作的MBA们现在不得不改变计划,由于很多招聘企业更为关注应聘者以往的经历,许多MBA正回归原来的行业。” 龚涛这样说。

“跳槽本来是许多人选择就读MBA的一个很大原因,但现在看来真正转行成功的寥寥无几,尤其是今年,机会很少。”交通大学职业发展中心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许多学员在考虑跳槽的难度比较大之后,还是选择了更实际的职业。不过,从春季班就业的情况来看,我校还是达到了100%,签约后的薪酬标准达到20万元以上。”

但并不是每一所院校的MBA学员都如此幸运,不少MBA正试图通过校园招聘以外的方式自寻出路。中国MBAhome网站是一家服务MBA的综合网站,今年他们特别开辟了职业发展频道,为在网站注册的MBA提供服务。一位在网上注册的成员留言说:“虽然我不是很相信网上信息的新鲜度,但留下自己的资料也无所谓。”

卫生制药理财仍缺人手

金融危机中,传统MBA的招聘大户投资银行、金融服务公司、咨询公司和工业企业等,都明显减少了对MBA的招聘。但一些行业仍在继续甚至扩大招聘。

中欧国际商学院的白诗莉表示,卫生、制药、私人股本以及风险资本这些行业仍在招聘。许多企业家正借经济低迷之机,进军较大型企业退出的市场领域。即便是裁减了人手的银行也出现在招聘会上和校园里,以保持品牌知名度。毕竟银行业不会消失。

知名猎头公司上海翰得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对银行、法律等行业进行了一次薪酬调研。在报告中翰得认为,银行业在2008年及今年都遭受了巨大的变化和挑战。许多外资银行的积极扩张计划因此而受阻。然而,有一些企业得以利用危机中的机遇招募到了以前无法招到的人才。

刘小姐是一家猎头公司的专员,她的一位物流客户希望她能找到有外资大型船公司在物流行业有分管经验的人才。而刘小姐从2008年上半年就看上了当时在APL物流工作的物流主管喇小姐,她曾几次打电话询问喇小姐的意思,但喇小姐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今年在听说APL物流有裁员计划后,刘小姐再次和喇小姐沟通,顺利地将她挖了过来。“这要是在以前是挺难办到的。”电话那头的刘小姐开心地说。#p#分页标题#e#

而据国外机构摩尔根预计,今年金融业的招聘将较为低迷,虽然私人理财领域的招聘有增长迹象。企业对具备语言技能和地区知识的人才需求还是旺盛的。

MBA年轻化的困惑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少在职场受挫的年轻人被动选择了“再充电”。在国内各大院校MBA报名咨询点,MBA考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成为了教育界专家的共识。

“去年报考MBA的学生约为5万多,但今年有可能突破6万,达到历史最高点。”上海华章MBA培训学校负责人王会营预测,金融危机让考生攻读MBA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与此对应的是,今年国内将新增30多所具有MBA招生资格的院校,“扩招是肯定的”。

金融危机,高校扩招,一方面导致了MBA报考人数的骤增,同时,也加快了MBA的年轻化趋势。虽然通过MBA教育,在入学前后,学员的职位和薪金都有了很大不同,但MBA人才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并不令人满意。

对大多数MBA学员而言,他们将MBA学习更多地视作是一项投资,试图通过读MBA得到更好的收益,华丽转行或者职业加速。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矛盾是,不少人将MBA当作从基层跃至管理阶层的跳板,不肯踏实做好基层工作,忠诚度不高,还有企业的不守信誉现象也导致了现今MBA与企业需求出现落差。

总之,大规模、产业化的教育模式,让这些MBA学员的价值大大缩水,“拳头产品”变成了批量生产的“罐头产品”。

用万科老总的话来说:“在一群没有学历的人中间,先要挑有学历的人,在一群有学历的人中间首先挑能做事的,在能做事的人中间挑心态好的人”。 对于MBA来说则意味着,今年找工作定位不要很高,选择时,要选择适合你的,由配角转为主角,一段时间内,默默无闻,你的付出会有回报。因为未来企业招聘还是会青睐MBA。

到东方去,到亚洲去!

“不是内行肯定搞不懂到底市场上有多少种MBA。”有人这样形容MBA种类的纷繁。

一句玩笑话直指问题所在:国内外机构之间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入学资格良莠不齐,使人们对MBA的含金量难以界定。同时,近几年中国本土MBA品牌一一崛起,再算上外国品牌的进入,现在上海的MBA供应量已经非常充分。

在此背景下,没有了过硬的学历背景和从业经验,使得不少MBA毕业生在金融风暴中的就业前景不明朗。

薪资差异或达2-4倍

一纸MBA文凭究竟在人们求职道路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p#分页标题#e#

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并且目前已有3年咨询业工作经验的刘小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单刀直入:“全球顶尖几所学校的MBA有口皆碑,但之后那些学校可能就是挂个牌而已,国内品牌在教育质量上的不足,大家几乎都心知肚明。”

就在今年年初,刘小姐去一家知名外企面试。对方表示,刘小姐在专业领域的资历无可挑剔,但无奈,公司对于应聘者的学历有着“差异化”规定。

“同样的工作履历竞聘同样级别的职位,拥有公司认可的院校MBA文凭比拥有硕士、本科文凭的待遇多整整一倍。”刘小姐告诉记者,这种“歧视”现象并不罕见。MBA的背景非但比一般本硕学位优越,就连同样都是MBA,国外一流商学院的文凭要远远“硬”过国内的MBA文凭。

而她目前所在的企业几乎不招聘国内MBA毕业的人士,清一色都是国外普遍认可背景的MBA。而另一些她所熟悉的外企里,有些公司对这两种文凭所给出的工资差距大概是2-4倍。这也间接使得一些持有国内MBA文凭的人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之所以现在连MBA工作都不好找,这跟跨国企业对国内MBA的认可度比较低有关系。”她这样认为。

求职方向:弃热从冷

事实上,刘小姐对国外商学院的就业情况可能估计得过于乐观了。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国外的MBA毕业生不得不选择离开像美国那样的全球金融中心,反而把眼光锁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国外媒体上,“到东方去,到亚洲去”成了MBA求职关注的新焦点,这似乎为未来MBA求职指明了一个新方向。有人开玩笑说,未来10到15年,缅甸可能成为下一个热门国家。

另据相关报道称,在今年2月份,由包括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内的七家顶级美国商学院举办的国际职位招聘会上,48个亚洲职位吸引了337名求职者,仅在一年前,26个同样的亚洲工作职位仅吸引了212人。

此外,美国MBA的学生专程来中国考察浙企的工作环境,或是国外知名商学院学生有意向去中国香港、印度等地谋求实习机会等类似的消息也频频见诸报端,一些人甚至在刚入学就开始通过电子邮件探讨在亚洲的工作前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同样一家公司亚洲职位的薪资相对于美国同等职位可能只有一半,“亚洲潮”背后可能并不都是乐观、奋斗的故事。

或许,“去东方”积极开拓未来,更多地是一种对危机的无奈妥协。

MBA求职不靠文凭靠人脉?

在理财一周报采访到的若干MBA中,有人毕业于国际一流商学院,有的人拥有联合办学、出国深造的经历,还有人选择了国内知名商学院进修。#p#分页标题#e#

这些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受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MBA的优势除了文凭本身的分量,更重要在于人脉的积累。

2008年毕业于上大MBA的王先生坦言,他目前的工作就是从学校外聘的企业教授处得到的。相比MBA的文凭,王先生更看重念书过程中结识的人、交际的圈子。尽管校友网络的建立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未来如果想在商界打出一片天空,这样的人脉不可或缺。

“与EMBA学员大多是企业高管不同,MBA的人脉更注重于未来,因为很多MBA毕业学生毕业后通常担任企业中层职位,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方面的人脉力量就会渐渐显露出来。”王先生对记者说。

某高校MBA毕业在即的陈小姐也表示,国内MBA毕业后大多数是在国内求职,地域性使得大家互通有无的机会更多,人脉力量可能比国外留学背景更有用。她说在其就读的学校中,甚至有一个所谓的“山西煤老板班”,“他们彼此结交的意义或许大于读书本身。”

不想回国,只能读博

理财一周报记者/马一居

北京的留学生张萌今年即将从美国水牛城州立大学商学院毕业。

以前商学院毕业的MBA在美国都能谋到一份不错的职业,但今年形势极不乐观。已经进入6月,张萌的工作还没有定下来。

说起自己的求职经历,MSN那头的张萌有些无奈。去年11月张萌本来已经收到了一家小的金融资讯公司的聘任书,结果过了圣诞张萌收到一封致歉信,对方表示由于经营困难,公司开始裁员,不再招聘新员工。据说张萌已经在这家金融资讯公司实习了6个月,领导对他也很满意,实在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变故。

圣诞过后,张萌和其他美国同学一样开始找工作。“我发现我的美国同学找工作的标准和我们中国人有点差距。美国人比较乐观,他们的就业标准不是稳定或者是高薪。他们要的是一份职业规划。而我不行啊,我首要考虑薪水能不能支持家用。”

张萌说,美国人比较自我,认为找工作是自己的事,不关政府、环境的事。根据民调,八成的美国人持有的态度是“首先要有活干”,“找工作应该是有活就干”,在工作中渐渐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追求一步到位。美国朋友应聘时,“留后路”的意识很强,在没有签合同之前,将解雇费同工资、救济金和假期等都摆在桌面上谈个清楚。但留学在外的中国人不一样。

“很多中国人还是抱着赚一笔回国的心态,所以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薪水问题特别敏感。”另一名在水牛城州立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陈旭告诉记者, 在美国一些长期稳定的工作薪水可能没有一些短期的工作薪水高,所以很多中国留学生不得不打短工。#p#分页标题#e#

张萌表示,和自己同寝室的来自印度的同学达夫原本申请的是一个投资银行的工作机会,在苦等了3个月后没有收到任何消息,达夫就接受了手头一份零售连锁店的财务工作。“他曾建议我回国就职,或者去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去碰运气。‘将就一下’是我们许多同学相互安慰的简单言语。”

张萌表示,因为在美国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许多中国留学生开始延长读书计划,“我现在考虑是不是再读个博。因为在美国读博士需要五年,而且是可以领工资的,如果自己的导师能揽到活的话,自己也会有额外的收入。”在权衡了回国、找工作和继续读书的利弊后,张萌还是选择了继续读博。记者发稿时,张萌的MSN签名已经变成了——“不敢回国怕隔离,我只能读博”。

在职MBA>全日制MBA

魏乐章是70后,在读MBA之前,他在一家软件公司做销售员。跳槽的念头是他就读MBA的原动力,他希望能够借助MBA跳板转行到金融界,可2005年毕业的时候,他发现情况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2005年的情况和现在很像,就业环境不好,老实讲,大多数企业并不十分看重MBA文凭。”魏乐章的跳槽计划落空了,当时他给不少金融机构投了简历,但都石沉大海。一些学长告诉他,MBA文凭对在职人员而言或许是晋升的砝码,但对于想要转行的人来说却并不是优势,老板都是很实际的,工作经验第一,学历文凭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魏乐章说,在转行计划失败之后,他被迫重操旧业,而且找到的工作还是最底层的销售员。在工作的最初一段时间,他的情绪非常低落,两年半的学习似乎只留给了他一张不被认可的文凭和从头开始的工作经历。

由于不同类型的软件公司针对的客户完全不同,他原先的客户人脉也用不上了。

“在公司,我完全就是一个新人,那种心情是百感交集的,毕竟已经是三十好几的年纪,却什么都要从头开始。”

不过,经过了两年的工作,魏乐章的想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去年,他跳槽到了另一家软件定制企业,并且担任了中层干部的岗位。在回忆这段求学和工作经历时,他有了新的体会,“因为MBA的学习并不是像上大学一样苦读,而是一种感悟和实践。它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领悟到其中管理知识的深奥道理,而且会随着时间慢慢发挥作用,你学到的东西和吸收的知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你的工作产生影响。”

除了工作上的起色,魏乐章在校园里结交的同学,也改变了他的生活。他说,原先的朋友都是生意场上的客户,圈子很小,但现在的朋友来自各行各业。他还说,有几位私募圈里的好朋友经常向他透露投资的讯息,依靠这些消息,他在股票上的收益远远超过了工作上的回报。#p#分页标题#e#

“就今年年初至今,我在股票上赚到的钱,大约是工资收入的10倍。”

作为总结,魏乐章认为,MBA的价值并不是在毕业的时刻马上能体现出来的,也并不一定非要体现在职业发展这一条窄路上。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年半的全日制学业对他来说,确实造成了人为的两年低谷,“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或许会选在职的MBA来念,这样既获得了人脉上的增长,也不存在重新就业的压力,毕竟国内的MBA文凭并不是很受到认可,也很难作为转行的条件和砝码。”

先不跳槽了

尚宏利在人大MBA论坛是个活跃人物,作为分论坛版主,发帖、跟帖他一直都很积极。不过近来2007届人大MBA的论坛人气少得可怜,最新的帖子都是两三个月前的。

“他们都忙着找工作呗,哪有心情来灌水啊!”尚宏利告诉记者,就人大今年MBA就业情况来看,总体形势不如去年。“最明显的是今年企业开出的薪水比去年要低。去年有个物流公司来找人力资源经理,月薪开到了4万元,而今年类似岗位只有3万元了。”

尚宏利告诉记者,今年来校招聘的企业也没有去年多。“尽管如此,据我了解,我们这届同学基本上都能保证就业。但可能有一些与预期的有些差距。”

尚宏利是一家传媒公司的人事经理,原本打算在职读完MBA后跳槽。可今年恰逢金融危机,多数来招聘的岗位的福利、待遇和自己现在公司差不多,他取消了跳槽的打算,决定在原单位继续工作。

“其实今年除了企业开出的年薪比较低外,很多实习机会也大大减少。这对我们下一届的学弟来说影响颇大。”尚宏利告诉记者除了实习单位减少外,另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一些实习岗位是否会让MBA实习生们获得全职工作。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在经济景气的时候,至少有60%的实习生在毕业后会获得全职工作机会。

记者在论坛里发现,明年面临就业问题的MBA对今年就业问题比较敏感。一个网名叫“SKYFLY”的同学发帖讨论“看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明年毕业的MBA们的薪水期望会下调吗”。跟帖中多数人都表示,愿意放低身价就业。

“MBA文凭不如能喝酒”

吴斌就读MBA已经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在接受采访时,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学校,只说,这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一所商学院,有最好的师资和课程。

“在落魄的时候说这些,会给学校抹黑。”他调侃的话语难以遮掩微窘的表情。

在入学之前,吴斌在一家国有大型集团公司担任财务工作,每天都要向集团下属的几十家子公司传达工作计划和要求。虽然这份工作的收入谈不上丰厚,但还算得上稳定,上司也很赏识他。#p#分页标题#e#

除了正经工作外,能言善辩的吴斌还自己开了一家个体的婚庆主持公司,接一些主持生意,赚些零花钱。

因为工作需要,时常接触一些银行的客户经理,吴斌有了转行的想法。这些客户经理,年收入20万元以上,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打电话,拜访拜访客户,工作轻松赚钱多,让吴斌动了心。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先考金融MBA,再跳槽银行,一边学习金融知识,一边开始工作,等到毕业之后,说不定就能往上晋升了。

起初,计划还很顺利,不仅考上了MBA,还顺利跳到了平安银行,成了对公业务的客户经理。可几个月下来,吴斌肩上的压力却与日俱增。身边的同学最先感觉到了他的变化。同班好友冯奇说,刚开学的时候,吴斌是班上最活跃的同学,又主动竞选班干部,可现在他常常不来上课,也很少在课上发言或发邮件给大家了,一直郁郁寡欢的样子,就像个“瘪”掉的气球。

吴斌很少和同学谈现在的工作,只有几个最好的朋友知道他的境况,他自己说,“现在看来,银行对公业务的客户经理,并不特别需要金融知识,是不是MBA也无所谓,反而更需要和人打交道,能喝酒……”

吴斌最初拿到的指标是3个月拉到3000万元存款,做不到就得走人。回想当时的决定,吴斌说,那简直就是破釜沉舟。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字字句句都留下了辛酸:“每天拎着包去跑客户,路上两个小时,而客户有时候只有10分钟的时间和你聊。”“拉存款的过程,需要厚着脸皮,求爷爷告奶奶,这些都是以前难以想象的,和MBA学习几乎没有关系。”

在没有存款之前,吴斌的月薪降到了2000元左右,连房租的钱都不够。直到近半年之后,他才勉强从原来的工作单位拉来了1000万元的存款,并在上司的帮助下拉到另外的1000万元存款,“不过,这部分佣金还要和上司分成。”

就这样,吴斌勉强留在了银行里,但压力却每时每刻都跟随着他,不断增加的存款指标和其他业务指标,甚至常常让他无暇顾及MBA的课程。

“现在我真的不知道,这些课、这张文凭对我是不是那么重要,都说进银行要讲背景、讲能力和知识,可我自己的感受是,有关系、能喝酒、会做人才是最重要的,而像我们这样的客户经理、信贷员是银行里比例最大的工作群体,这就是现实。”

张方:MIT改变了我的一生

现任Discovery亚太电视网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的张方,在中国工作已有近五年的时间,可谈到自己只身求学海外念MBA的那段经历,依然感慨良多,也正是这段求学经历,成就了他职业生涯最重大的一次飞跃。#p#分页标题#e#

张方是台湾人,在念MBA之前,他曾经在台湾做过两年的编剧,也曾跑到纽约专修了两年的广播电视制作和经营,之后又在纽约一个小型的华人社区电视台干了一年的广告和节目制片人。不甘于平庸的他,在29岁时回到台湾寻求再一次发展的机会,这一呆就是12年,从广告公司媒体部,再到电视台。在张方看来,当时的他遇到了职业生涯的瓶颈。

“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很多年以后,突然觉得自己不够,很想去念MBA,因为我的经验全在广播电视,我懂很多电视行业的东西,可是我对商业的东西学得不多,没有从商的背景,当你要经营一个行业,尤其要做到一个经营者的角色的时候,没有商业背景对你来讲是蛮大的弱点。”

当时的张方41岁,结了婚,有孩子,要放弃工作去念书,是很难的决定。幸运的是,他结识了一位知名的大学教授,哈佛硕士、麻省理工(MIT)博士。在老师的引荐下,他申请到了全美商学院排名前三位的MIT念MBA的机会。

“辞掉工作,我一个人跑去美国念MBA,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每天背着很重的书包去念书,也投入了很多钱,美国学费非常贵,很多人觉得我疯了。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在MIT的这一年改变了我一生。”

张方认为,这段学习经历真正打开了他的视野,从关注台湾一个局限的市场,到关注全球。“在MIT,我接触到全世界各个领域做公司高层的同学,了解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尤其是和那些非常聪明的天才型的学者们交流,整个把我的眼界打开了。”

2001年,张方在MIT完成了他的毕业论文,用美国在线跟时代华纳合并的案例来讨论中国媒体整合与媒体产业结构的未来。张方坦言,他的MBA经历和颇受好评的论文给了他实现职业生涯飞跃的机会。在那以后,他顺利地进入了Discovery亚太区,并在中国区担任总经理。

虽然成就了职业生涯的高峰,但张方表示,从销售到管理的转型,其实也有很多的放弃。“去念MBA的想法曾经持续了很多年,其实是对我自己的一个反省,就是说我如果想再继续往前走,就要懂得放弃现有的东西,重新开始。我原来是做销售的,在同一个公司如果做管理,收入大概只有原来的1/10,但还是要去放弃,为的就是有管理的经验,MBA就是在放弃之后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

本文来自MBA加油站(http://www.MBAjyz.cn)  #p#分页标题#e#转载请说明出处!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