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大代表、EMBA授课老师杨超教授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2022-01-21 13:50 浏览量: 1874

“加快三农领域智能技术作业应用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企业投资、高校研发、乡村试点、政府推广、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加速智能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落地。”湖北省两会期间,湖北省人大常委、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杨超建议加快智能技术应用,以智能技术引领驱动乡村振兴。

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的建设工作。在过去两年,湖北省数字乡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如何由“点”及“面”,任务依旧任重道远。杨超认为,目前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乡村相对落后和资本短缺,阻碍了社会资本对乡村建设中的投入;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的引导基金和激励政策信息共享不足,阻碍了智慧技术投入的效率;三是农民的观念保守和教育水平短板,导致智能技术价值示范性不高,阻碍了新型技术的采纳、扩散和使用。

杨超建议,探索“政企民”合作的“资本下乡”模式,形成多方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创新面向社会企业的乡村项目招标新模式,“以好带差”促进各地区平衡发展,在智能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在面向社会企业招标时要兼顾到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招标难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捆绑招标、混合招标的形式;鼓励并支持农民购置使用智能装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效益;探索建立平台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实现参与各方互利共赢;构建全流程、一体化的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系统和应用平台,发展高质量智慧农业;加强“政企校乡”的多方产学研合作,切实解决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为了推进这些策略,需要加快三农领域智能技术作业应用的产学研合作,如精准农业信息采集与优化、数据挖掘与农业诊断、无人机巡航植保、农业服务平台的订单任务分配、农村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等对作业技术优化要求较高的领域,形成“企业投资、高校研发、乡村试点、政府推广、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加快智能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落地。

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在实现脱贫攻坚到推进乡村振兴的全新阶段,华中科技大学结合自身优势致力探索富有创新特色的发展之路,协作、汇聚各方力量、拓展社会资源,结合地方区域优势与特点,助力地方在科技产业、教育、医疗、规划等方面加快发展,并陆续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END—

中科技大学是2002年国务院学位办首批获准开展EMBA教育的试点单位之一。华中科技大学EMBA项目始终秉承“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突破认知边界,共享管理智慧,契配价值生态,赋能社会发展”的项目使命,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不断探索科技与商业融合,认知与实践结合的现代商学教育,形成了“科商融合,道器兼工,国际视野,新锐精神”的项目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EMBA

2023级招生进行中

扫码报名提前面试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