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冬至——我们在河大相聚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2018-12-22 10:53 浏览量: 2851

冬至大如年

冬至来了,让我们躁动起来。冬至可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呢比起比它晚几天的圣诞节是不是更有吸引力呢?我们一定要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让冬至节火爆起来,点燃世界。那就让党校君带大家一起来品味冬至。

冬至

流浪得太久太久了,琴,剑和贞洁都沾满尘沙。鸦背上的黄昏愈冷愈沉重了怎么还不出来?烛照我归路的孤星洁月?一叶血的遗书自枫树指梢滑坠,荒原上造化小儿正以野火燎秋风的虎须……“最后”快烧上你的眉头了!回去回去,小心守护它:你的影子是你的。

河大冬至一起来约!

to 2018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冬至吃饺子,馄饨还是汤圆?

大饺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红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红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到钱币则是财源不断。

是不是勾起你的食欲了呢??

小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肥嘟嘟的汤圆

不是只有元宵节才可以吃汤圆,冬至也可以的。

汤圆起源于中国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把“浮元子”改称汤圆。

所以,都可以吃呀,经受不住它们的诱惑,有它们更快乐。

冬至传统——祭祖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当然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清嘉录》则直言:“冬至大如年”,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国内部分地区一直延续着此习俗。

冬至物候

【进九】冬至日是一九第一天。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数九九了。

【阴阳交关,忌讳颇多】冬至时阴气盛极必衰,故冬至一阳生。这是阴阳交关的时刻,人须谨慎度过,所以禁忌颇多。阳虚的人,容易在冬至前后发病,甚至死去,所以要非常注意。

【冬至第一候:蚯蚓结】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

【冬至第二候:糜角解】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

【冬至第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河大就是我们的家

二十四节气的起始,游子的归宿

冬至的传统是团圆,但我们肩挑学业,拳握初心,冬至身在河大的我们不要太想家,因为河大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冬至我们一起过。

河大考研必胜

考研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里党校君祝考研学子旗开得胜,马到功成。

图文编辑:刘站霄 常法欣 安培

责任编辑:唐久旭

后期审核:邱鑫鑫

图文来源:网 络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