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陈承新 | 自立自为自强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0-11-26 20:19 浏览量: 4512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国家治理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课题,必将给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上要有眼光、有底气、有自信。面对世界发展趋向与态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经验的理论阐释,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真正做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制度建设实践,用中国制度建设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治理的成就与经验,用具有创新性又有说服力的学术话语讲好“中国发展”“中国治理”故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世界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探索、创新不仅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领域的主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也不例外。“十四五”时期的五年是中西道路、理论和制度一立一破的关键期,需要大量可持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人类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的探索做好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从“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到最佳社会制度的探索,一破一立,既体现了党中央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发展和实践发展。在两种道路、两种理论、两种制度交锋的关键时期,如何对我国的政党、政治、经济、社会各项实践做好有力阐释,如何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及实际运行机理做出深刻研究等,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

我国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不充分依然存在,意味着未来我们要继续发展生产力。不平衡的存在,则意味着我们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此,如何在尽可能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保障更大范围内的公平公正,也是“十四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着力回答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这表明,制度建设、治理能力提升和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实现“中国之治”进程中存在紧密关联的三个重要命题,也是新时代交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多文明互鉴的开阔视野,扎根祖国大地的鲜活实践,不畏艰辛、不辱使命,自立自为自强,才能真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的时期,新的起点,要以自立自为自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国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迎来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紧迫任务,还面临着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历史使命。“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了可期可见的新时代,爬坡向上的难度也在增加,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中国如何在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识别机遇和挑战,是谋划下一阶段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制定“十四五”规划的逻辑起点。新阶段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紧紧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工作和上述重点问题,着力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始终注意在制度建设同时围绕如何转化成治理效能展开。

系统推进,重点突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学术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的统筹推进明确概括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推进“三个体系”建设,一要处理好面向中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坚持统观内外;二要处理好话语体系与学术体系的关系,坚持贯通“言”与“道”,将话语创新建立在对“道”纵深探索的基础之上;三要处理好本土资源与外域资源的关系,既注重开掘优秀本土历史资源,又能细察时代与世界的潮流,以开放的胸襟面对一切优秀学术资源。此外,要综合利用各种思想文化资源基础和跨学科前沿知识,在破除西方固有话语逻辑陷阱的前提下,勇于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观点、原理,并处理好综合研究与分科细化的关系,针对新问题新挑战分置绿色发展与治理、社会组织与发展、公共安全与挑战、高效智治研究、特殊人群研究等新型学科和学术主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政治学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党政干部管理和政党文化等作出全方位全历史的研究,注重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的衔接,从实际出发揭示发展规律,把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社会科学话语优势。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要自立自为自强,以全面、系统、协同的社会科学发展观把握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大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系统推进、重点突围,高质量助推中华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

作者: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陈承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来源:《团结报》2020年11月21日

排版:宣传统战部

编辑:精卫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