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管院老师谈人工智能的未来(附视频)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18-05-08 00:00 浏览量: 3751

  原标题:【视频】人工智能的未来:三种哲学理论与N种商业模式

  【MBAChina网讯】在行业巨头全面向人工智能转移的关键竞合时期,如何精准着陆应用场景,释放技术的商业价值?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首 CxO Talk人工智能特辑,邀请人工智能领域领衔“中国独角兽”的进击者——驭势汽车科技总经理、复旦大学黄波校友(图中),水岩科技创始人兼CEO吕江先生(图右),以及从事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英瑾教授(图左),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与智能物流、供应链等场景中的深度结合,提出可供借鉴的AI商业模式,同时为我们带来哲学层面的思考。

  “无人驾驶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将会发生在2020年以后。”

  “一个自动化的仓库里,机器人能节省大约80%的人工。”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三种理论,一种叫乌托邦论,第二种是人类灭亡论,第三种是泡沫论。”

  01

  黄波

  驭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复旦大学校友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行无拘束,心驭未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很多时候我们顺势而为就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我们选择创业,总是希望选择一个能够在大趋势里比较重要的事情来做。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数据的积累和算法的改进,最近几年人工智能不断在一些垂直应用领域得到发展,比较火的是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还有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无人驾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判断一个产业首先看它的市场有多大,无人驾驶市场跟汽车相关,汽车市场本身毫无疑问是一个万亿级美金的市场;无人驾驶也跟出行和物流相关,都是非常巨大的市场。

  随着无人驾驶的到来,商业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平时的出行可以抽象成是一个点到点的移动。在这个移动过程中如果不需要关注驾驶本身,那我们在这个移动空间里面可以做什么呢?这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也会引起商业形态上的很多变化。以后的停车场可能就会不一样,不需要那么多停车场,反正是无人驾驶,服务的时候在城市里面兜圈子,不服务了可以到郊区很大的停车场里面去。从社会效益来看,无人驾驶对交通事故的减少、环境生态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国,摩根斯坦利做了一个统计,如果无人驾驶真的实施,这个社会的收益总额将达到美国GDP的13%,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我们说在未来的20年,汽车领域的大变局将是新能源、共享化、智能化、网联化。现在很多的车企、互联网公司和初创公司都在做与无人驾驶相关的事情,但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真正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将会发生在2020年以后。这是我们对整个产业的预估。

  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最早会从一些限定区域开始。因为广义路面及公共道路的路况非常复杂,国家的政策法规也有不同的限制,我们选择在限定区域利用无人驾驶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说机场停车场到航站楼之间的接驳、产业新城里的微循环、智能小区里的无人巡逻车等。而在物流领域,我们专注于无人驾驶在机场物流、厂区物流及港口物流的应用。

  02

  吕江

  水岩科技创始人兼CEO

  我今天讲讲我们正在做的创业项目——在仓库里的机器人,而且是“群体的机器人”。

  我们手机里很多APP都有AI的成分,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大家的生活。AI对大家有益处还是害处,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我个人的感受是:AI确实可以从一些方面帮助我们人类。那么它能从哪些方面帮助我们呢?有一些事情有比较清楚的规则,比如围棋,它的规则非常清楚,边际也非常清楚,就非常适合AI做,这对职业棋手的打击是无与伦比的;有一些是需要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像大数据的分析;还有一些对AI来讲比较难,事情的边际、规则不是那么清楚,AI对它也有效,但不是特别有决定性。

  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到物流行业呢?因为物流行业在社会民生中起着基石的作用,从人类社会形成开始就已有雏形,甚至连蚂蚁社会都有“物流”的身影。物流在中国的GDP占比是14.8%,中国的物流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依赖物流,尤其是电商来了以后,而且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我们需要更佳、更快、更准确、更安全的物流形态,机器人、人工智能在物流这个行业里面能够起到大幅提升效率、增加准确性,并降低人力成本的作用。

  以后的仓库将是什么样的呢?不再那么零乱,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力,而是由一群机器人驼着货架穿梭其中。我们的机器人是以集群协作的方式工作的,目前单个机器人可以承载的量是500千克到2000千克,机器人净高283毫米,可以搬运多种形式的货架。只需要四样东西,我们就可以搭建一个自动化的机器人仓库:机器人、配套设计的货架、工作站系统、后台的仓库管理系统。就像搭积木一样,根据客户的业务量计算出需要多少台机器人,多少个货架,两周之内一个自动化的仓库就可交付,在灵活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机器人能够节约大约80%的人工,原来一个仓库需要200人进行检货、打包、发货,现在只需大概40人做打包的工作,剩下的检货全部由机器人来完成。

  03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三种理论,一种叫乌托邦论,第二种是人类灭亡论,第三种实际上是学院派的观点,是“泡沫论”。根据此论,人工智能现在还有很多基础性问题需要研究,是一些商业“大牛”们在将人工智能的泡沫吹大。其实人工智能这门学问一点都不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时候就有这门学问了。

  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工智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追梦阶段,是1956年开始的,像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界的一些“大牛”——司马贺、明斯基,他们都是追梦人,他们要造通用智能机,他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进。第二个阶段则回到现实,脚踏实地,因为从业者渐渐发现梦太遥远。现在属于第三个阶段,头脑发涨期,指通过深度学习的一些进步,试图达到通用机的水平。但我认为,现在靠深度学习,靠机器学习、数据挖掘造出来的东西不可能成长为通用型人工智能系统。

  机器的目的是为了消灭行当里面的重复劳动,否则我们为什么要去造机器?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消灭重复劳动的机器并不可怕。真正恐怖的是你和它谈唐诗宋词,它谈得比你好,而谈诗歌可不算简单重复劳动。只有这样的通用机才可以“秒杀”我们。具体而言,如下两个领域内的机器人如果可以研制出来,将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判断通用人工智能是否可行:一是家政机器人,一是军用战争机器人。因为二者的运作都需要非常明显的语境灵活性。

  如果站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大脑是有自己不同的分区,现在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工智能的行业分工和我们既有的大脑分工是同步的。听觉、视觉的分工听上去像是和我们大脑有对应的皮层,但是我们大脑没有自动驾驶的皮层,你能够在我们大脑里面找到一个皮层专门负责驾驶吗?不可能的。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把人类的结构做进计算机里,让它具有一个自我创新的动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牵扯到动机和智能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我提到刚才的问题有些难题是在哲学层面上的,有些难题是在心理学层面上,有些难题可能是在计算的设置上,也就是说所有的这些难题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他们都牵扯到我们学科研究的基础。在这些基础研究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妄言二三年、十年以后我们人类被机器打败,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说法。

  联·首 CxO Talk

  是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打造的跨界领导力与跨越思维 “隘口”的开放式体验空间 。每一辑将邀请1-2位国际化CxO,站上这一交互性“舞台”。他们是 “跨界者”与“跨越者”,将企业战略“翻译”成为本领域的执行语言,跨越从专业性到客户化的鸿沟。他们通过对业务宽度与深度的思考来重新定义CEO、COO、CMO、CFO、CIO、CHRO,首席内容官、首席产品官、首席数字官等各种CxO角色。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同时能看到这位CXO本身的故事。让讲者更真实的面对自己,也面对舞台另一端的复旦人。

编辑:

(本文转载自复旦管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