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向善:关注社会创新,共创美好未来丨长江我来了·37期新生故事(四)

长江商学院
2021-06-10 18:00 浏览量: 2888

编者按

2020,无论身处哪个角落,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经历了一场这个世纪以来最大的改变。

2021,越来越多的领导者有着这样一种改变的共识: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做目光更加长远的领导者。

社会和个人、环境与日常,行业与未来、现状与挑战……长江EMBA37期新生当中,就有不少人主动成为了改变的倡导者,主动迎接挑战,将向善的责任“行为”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可为”策略之中。

他们“向善”的方向是否能让你有所共鸣?“可持续”的企业战略是否能为你带来一份信任与坚定?

长江我来了 · 37期新势力

•邓志刚 上海德邦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文奎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李志刚 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张虹 虹基金创始人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邓志刚

上海德邦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德邦有机微量公司创立于2004年,是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有机微量元素生产企业之一,全球前三有机微量元素企业,十几年只专注于有机微量元素,致力于将有机微量元素全面应用在养殖和种植行业中,让农产品更优质,人类更健康。

在推进有机微量替换无机微量的同时,德邦还在持续研发和挖掘有机微量的更大价值,利用先进的螯合工艺,实现高利用率、低添加量、低使用成本的技术创新优势,真正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微量元素的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推进全球微量元素全面有机化。

德邦的董事长邓志刚说,他一直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生存之本节能、减排和增效等可持续发展是全球趋势,德邦生产的是有机微量元素,用低使用量、高效果的有机微量元素既满足了动植物的营养需求,也就顺应了国家的发展和全球的趋势,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平衡。

当谈到平衡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盈利之间时间的关系时,邓志刚表示,20年来,德邦一直在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取得企业合理利润,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一方面,农产品中的无机微量元素使用量从90%降低到了70%,使用安全健康的有机微量元素比例达到30%以上且还在持续提高,这无疑在推动行业的进步;另一方面,从成本降低到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用户也得到了更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利润目标,使我们的员工更加幸福。

长江新生说

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已经意识到惟有保持学习和进步,才能让企业稳立于这变幻莫测的商业浪潮之中。而企业的进步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家的进步速度和“天花板”的高度,所以我需要“再读书”,向长江的专家和老师学习,掌握世界一流企业先进管理思维,接触新的理念、开拓新的视野、拓展新的领域,才能把企业带上更高的高度,更好的实现专业化和全球化。

20载不变的扶贫守候

刘文奎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2000年,刘文奎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至今。他领导过灾害救援工作,策划过儿童关爱项目,更是20年矢志于贫困乡村的发展问题,历经坎坷失败,带领团队摸索出一条以村民合作为基础、以市场为方向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说起扶贫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1996年刘文奎参与世界银行扶贫项目时,在靖西县的贫困乡村,看到的令他震惊的贫困场景:

“我至今还记得老乡居住的‘房子’——与其说是房子,不如说是房架子。远远地看上去像是一座房子,走进去一看,只见屋顶上露着天,床板上露着地,室内空无一物,破败不堪!那样彻底的贫困深深地刺痛了我,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多少能帮他们改变一点生活境遇的想法打动了我,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扶贫工作的价值和个人生命的意义。

在刘文奎的领导下,基金会不断创新公益组织筹资模式,实施系列创新举措。他既是激情澎湃的开创者,又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行动家。从青年到中年,刘文奎将生命中最灿烂的20年时光献给了扶贫事业。20年秋去春来,他理想未变,初心未改。

长江新生说

我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的20年,也是基金会不断尝试把企业的方法应用于公益组织管理的20年。

2000年,为了解决贫困户*难的问题,我们引入了农户小额*项目,即后来的中和农信公司。20年时间,我们通过该项目为贫困户发放扶贫*将近500亿元,中和农信公司被中国慈展会评为全国首家金牌社会企业,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而且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015年,为了解决贫困农户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我们在四川创办了善品公社农产品品牌。到今天这个项目已经在全国100个县落地,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产业扶贫项目品牌,中和农道公司也被认证为成都市首家社会企业。

多年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的方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巨大潜力。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中国扶贫基金会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方面的投入力度,让企业的方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基金会秘书长,迫切需要补充学习企业相关知识与方法,学习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拓展视野,提升领导力。无公益不长江,希望未来在长江的日子,可以与商学院及同学们一同携手,推动更多公益实践与社会创新。

碳中和,给传感器龙头打开新的空间

李志刚

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在当下碳中和发展的背景下,汉威科技将会继续力争达到行业减碳先锋的水平。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盈利,更要平衡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更加安全、环保、健康和智慧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江新生说

伟大的企业也必然要有人文担当和社会责任,最终目标也一定是回报社会。结缘长江,是朋友的推荐,同时也深受学院“取势、明道、优术”“全球视野、人文关怀、创新精神”等理念的吸引。希望通过两年的学习能系统梳理自己的管理认知,提升高度,拓宽视野。

奥运冠军的多样人生

张虹

虹基金创始人

12岁时,张虹进入专业队开启冰上运动生涯;20岁,她从短道速滑转项速度滑冰,正式进入一项完全不同的运动;索契冬奥会上,她夺得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冠军创造中国速滑历史,四年后,她又战胜伤病出现在平昌。速度滑冰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需要的是和自己的竞速、和时间的赛跑,用张虹的话来说:“我的目标其实一直很简单,就是去超越过去一天的自己。”

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最后一天,在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表决通过后,张虹成功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国际奥委会最年轻的委员之一,并且是运动员委员史上首位速滑运动员。她的人生迈入了新的赛场,也承担了更多责任和担当。

2020年,张虹发起了以体育教育为主的专项基金——“虹基金”,将通过社会力量,助力奥运文化、冬奥文化的推广。她说:

“北京作为全球唯一一个举办过夏奥又即将举办冬奥的城市,我作为中国仅仅10个冬奥冠军中的一人,我希望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速度滑冰、了解冬奥,发展冰雪产业,从而才会有更多的中国的奥运冠军。我们跟其他体育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冬奥。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通过公益基金结合多方资源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现在,这位“冰雪女神”成为长江EMBA37期的一名学员,相信她会在这条路上,继续挑战速度、超越自己。

长江新生说

23年的专业体育训练让我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退役之后我一直在找机会弥补。我是一个喜欢让自己一直在舒适圈之外的人,因为只有感觉压力,才证明自己在进步。

当我知道长江有体育和公益文化,还有各行各业的精英,我选择了来长江。这里有热爱公益和体育的人,这里有国际文化,这里有让我成长的机会。而且我觉得企业家精神和体育精神有很多相似之处。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