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 | 什么样的人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长江商学院
2019-01-03 09:23 浏览量: 4422

MBAChina网讯】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在任何可量化的领域,人都有可能逊色于人工智能。然而,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的判断逻辑永远无法同人类神经相同。人有三个长处,是高科技发展无法取代的:听的艺术、对话的能力、和智慧的累积。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如精神人文主义(Spiritual Humanism)的阐释:人是变动不居的动力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构,人无法离开自己的身心灵神。

宇宙间真正的位置

这是杜先生于几千年浩瀚儒家经典中,最喜欢的一句!

二十一世纪,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杜先生认为,在任何可量化的领域上,人都会输给人工智能,然而人有三个长处是不会被高科技的发展而被替代的:

第一,听的艺术。这种智慧要靠听,靠读,即使读书的话,也是作者在直接讲话,不只是书本的诠释而已。

第二,对话的能力,即面对面的沟通。

第三,智慧的积累。虽然我们在围棋上被打败了,但是人通过围棋所积累的一些记忆、技术,是人的智慧所累计起来的智慧,它是永远不会被丧失掉。

“经纪人”、“文化人”、“生态人”

何谓从“经济人”到“文化人”再到“生态人”?

杜先生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是:希望企业家们从追求权力与利润的视野中走出来,转向关注自身整体人文价值与素养的塑造,从一个理性人、经济人,变成一个文化人,甚至是一个生态人。惟其如此,才是企业的福,中国的福,更是世界的福。

杜先生认为,人文精神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经济发展外,必须有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生态的发展。面对现代人类文明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我们首先要做“经济人”。所谓“经济人”就是要体现自由、理性、法治、人权和个人尊严的价值。

在“经济人”基础上,做“文化人”,要体现正义、同情、慈悲、责任、社会和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在“经济人”“文化人”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升华到“生态人”,就是要体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体现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所有的东西包括自然物都是我们的伙伴,即张载所说的“民胞物与”的精神。这不是神秘主义,而是生命本身的一种愉悦的体悟。

承认现实,反思自己

承认并接受现实生活,反思自己,就是人文精神的开端。

杜先生被誉为当今世界最有前瞻性及影响力的儒学思想家之一,“精神人文主义”是杜教授毕生儒学思想的精华,“为己之学”是其中的核心课题。

基辛格九十寿辰时,他受罗斯柴尔德爵士之邀在典礼上发表主题演讲,首次提出“精神人文主义”思想。

右一为基辛格,中为罗斯柴尔德爵士

杜先生以儒家的根源为基础,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Spiritual Humanism)的思想,遥契孔、曾、思、孟以返本,体贴当下人伦以开新。他认为,个人的修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健康互动,人类和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和天道之间的相辅相成,就构成了精神人文主义。“仁”是精神人文主义的核心。

人是变动不居的动力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构,你无法离开自己的身心灵神,也不能离开人伦日用,而是要在现世一起考虑如何学做人。自觉的努力和命运的束缚是相辅相成的,在肉体的有限和社会环境的束缚中,不怨天,不尤人,在困难中努力学习,成就自己。

人是社会关系网络或者伦理关系的中心点,然而个人的主体性是不能消解的。

杜先生提出“具有全球意义的具体人性”(global significance of concrete humanity),其目的是在一个具体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个人的基础上,展现一个既客观化、又普世化的人文价值。在此使用的天地群己框架中,仁被翻译为humanity ,而humanity可以理解为“人性”,此与孟子之教一脉相承。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精神人文主义是继承传统儒学的接着讲而不仅仅是照着讲。精神人文主义既涵摄了道德的形而上,又下通实践的形而下。精神人文主义不是用“良知坎陷”来矮化自身以 “一心开二门”来兹求或者比附民主与科学,而是良知本身扩而充之的“厚焉无所不载”。精神人文主义不是简单的一种哲学或者宗教,而是即哲学即宗教、即道德即伦理的天德流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建构一个儒家的人文精神,杜维明认为核心课题在于“为己之学”,即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安身立命。

构建人文精神必须有四个向度:

第一,自我。自我的建立,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完成,但是自我所有的角色都不能够消解人格主体性,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

第二,社会。即个人与社会的健康的互动,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信赖社群(fiduciary communities)”。

第三,自然。整个人类和地球,应该是持久的和谐。

第四,天道。人和天,相辅相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可以来发展道,人可以参与宇宙大化,使天,能够更完美,更好,即“天生人成”。但是非道弘人,天没有这个责任。

这四个向度,身心的和,人和人的交互及人和社会的互动,人和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和天道的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人之所以成人的基本的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问题在于何以能够真正地学而成人,何以能够真正地为己。

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家,人文底蕴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学习儒家的心性之学即心学课题,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切的。

作为全球首家提出培养企业家“人文关怀”的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2005年首创性地将人文课程与公益实践系统地引入商学管理教育,从传统的根源意识和全球视野两方面,超越古、今、中、西之辩,为同学们从“经济人”到“文化人”再到“生态人”的不断提升指点迷津。

编辑:

(本文转载自长江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