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财经:如今的阿里和腾讯,变成投资公司了吗?

长江商学院
2018-06-09 11:18 浏览量: 6347

  【MBAChina网讯】作为科技圈资深大V,BAT向来不缺少新闻,而自从百度“掉队”之后,阿里和腾讯就成为圈内吸金和吸睛的二寡头。

  《腾讯没有梦想》刷屏还未停息,腾讯投资自媒体差评被曝“洗稿”的消息又横扫朋友圈,引发各界对腾讯有没有梦想、有没有变成投资公司的热议。

  当然,关于这类话题阿里也没有落后,甚至有点超前。早在2011年,就有人针对阿里出手的标的公司被整合进阿里体系的情形发出“阿里投谁谁死”的言论。2018年云栖大会·武汉峰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提到,阿里的核心是合作伙伴,“坚持自主研发让我们走得远,而坚持与合作伙伴共生共存则让我们一起做大了云计算的市场和生态……”这番“合作伙伴论”的表态,却与之前吸纳被投资公司的行为大相径庭。

  “新仇旧恨”的背景下,毁、誉、中立各方又开始对阿里和腾讯进行重新审视、定位。

  如今的阿里和腾讯变成投资公司了吗?阿里、腾讯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如何看待阿里、腾讯与被投企业的关系?

  阿里和腾讯变成投资公司了吗?

  在2017年《IT桔子BAT投资并购数据》中有这样两张图,可以从中解读出一些有趣的信息:

  一张是网状图;

  蓝色,表示业务重合部分(数据来源:IT桔子)

  一张是柱状图;

  (数据来源:IT桔子)

  看得出近年来阿里和腾讯在投资方面表现得都很积极,就2017年VC投资活跃度的数据来看,腾讯投资交易125起占据榜首,阿里77起位居第四。

  其中腾讯所投资项目涉及教育、医疗、生活服务、智能硬件等12个领域,阿里投资的有VR、云、汽车交通、金融等7个领域。

  长期以来,在消费者的印象中,阿里的核心业务是电商,腾讯核心业务是社交,而近几年阿里和腾讯高频率、大手笔的投资并购布局,所涉及的领域与消费者过去的印象却大相径庭,这是为何?

  一次公开论坛上,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正东甚至这样评价腾讯:“腾讯才是中国创投市场最活跃的机构,超过任何一个天使,超过任何一个创投,超过任何一家PE。”

  阿里、腾讯的确变了

  其实,投资的重要性是阿里和腾讯创业初期就认识到的,只是当时身份不同:当年马化腾准备50万卖掉QQ而不得;马云为融资遭到37家VC拒绝。

  《芳华》中有这么句话:“最不被善待的人最容易发现善良,也最懂珍惜善良。”

  经历过资金不足痛苦折磨的阿里和腾讯,也更懂得融资的重要,当然也知道自己的投资人如何在自己身上获得巨大的回报。

  企业要想保持长盛不衰,一方面要不断地进行产品换新迭代,一方面要进行模式创新。

  企业内部孵化产品,往往需要自己全资掏腰包,新产品流产或不卖座的概率又很高,因此打水漂是常态。投资并购模式则是在企业外部捕获现成的小肥牛,有时候还能抓到独角兽,付出的成本更少,获得的收益却更多。

  拥有庞大资金的阿里和腾讯,如果任由这些钱白白打水漂或者堆积到银行,而不去做投资,不去捕获独角兽,几乎可以算作是战略失策。

  根据创头条融资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超过一半的独角兽与BAT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系;在估值超过50亿美元的独角兽中,和BAT挂钩的占比超过90%。

  阿里和腾讯的确变了,从之前被投资玩,变成现在的玩投资。

  至于巨头们投资了一家创业公司之后,对该公司进行收购消化或小比例持股然后超越,这比自己内部通过赛马机制、末位淘汰制打造爆款产品的效率都更高。

  阿里、腾讯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抛开梦想和刻板印象层面的探讨,站在创投的角度来看,阿里、腾讯的做法都是比较成熟的商业操作。

  而又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些商业操作?

  选择与自己核心领域基因相似的企业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相对于竞争对手,阿里、腾讯在自己核心领域的市场敏感度自然会更高,更容易俘获跟自己基因相似的企业。

  从上文2017年《IT桔子BAT投资并购数据》和下图数据来看,阿里、腾讯在投资并购交易中极少有具体的重合项目,但是涉及领域的重合度却很高。

  ▲ 2017年AT投资版图(来源:挖财钱塘社区)

  可以看得出,阿里更倾向于企业服务,而腾讯更侧重文娱。

  向外扩张以消除潜在威胁

  另外,阿里和腾讯也更怕被与自己基因相似的企业所颠覆。正如《三体》中黑暗森林法则所说: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

  腾讯和阿里强化了各自生存能力之后,下一步就是向外扩张消除潜在威胁。在这个过程中,比如AI、VR、外卖、打车、单车、新零售、大数据等领域只要自己参与了,成功自然是好,哪怕这些项目都成为炮灰,用这炮灰划定彼此边界也算是胜利,机遇固然消失,毕竟威胁也消除了。

  创业之初到现在,阿里、腾讯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它们的体量变得越来越大,大到无论哪一个具体的微观市场都已经无法描述清楚阿里、腾讯究竟是一家什么企业。

  ▲ 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左)问道《连线》

  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右)

  2012年马化腾与凯文凯利的对话中,马化腾谈到腾讯规模的快速增长导致文化稀释,管理结构也发生巨大转变:对新兴的模糊地带,腾讯自上而下的管理已经向自下而上转变。

  也就是说,腾讯在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失控”已久,然而腾讯的规模仍旧在快速增长。

  这种“失控”意味着,像腾讯这样规模的企业不再单纯的只是一家公司,而是成为一种生态——旧的、没有竞争力的业务会“自动”地被代谢掉,新的、优势业务成为新的枝干。

  吴声在《场景革命》一书中,对未来企业演变规律做出过总结:

  1.所有的公司都是媒体公司;

  2.所有的公司都是互联网金融公司;

  3.所有的公司都是投资孵化公司;

  4.所有的公司都是场景创造公司;

  5.所有的公司都是大数据公司。

  因此,与其说阿里、腾讯变成了一家投资孵化公司,或者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公司,不如说是这些企业为了确保更好更持久的生存,不得不衍生出更复杂的生态环境,以对抗外界越来越多的未知威胁。

  被投企业与阿里、腾讯如何相处?

  那么,阿里和腾讯与所投资企业该怎样相处?二者双强的局面将如何变化?

  我们知道,在创投圈创始人和投资人之间长期存在一组矛盾:梦想和市场。乔布斯被赶出自己创立的公司,算是给这组矛盾做出的最经典的注脚。

  而阿里和腾讯本身兼具创始人和投资者双重身份,当然矛盾也是双重的:被投资者梦想和阿里、腾讯梦想的矛盾;被投资者梦想和阿里、腾讯市场的矛盾。

  以目前阿里和腾讯的体量和生态覆盖面来看,这两对矛盾短期内很难消除。

  至于这两对矛盾的处理方式,在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自动的阿里和腾讯的生态之中,关于矛盾点生态会在下意识之中进行自动筛查、定向清除、自我愈合。

  因此,新兴创业公司要想自立门户,要么以极快的速度收割大批用户,并快速植入消费习惯,要么只有远离这两个生态圈,才能确保一时安全。

  如果觉得自立门户太过凶险,就要选择站队。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遇见门口的独角兽经过,首先要做的是逮住圈起来,而不是先看看是否和自身基因相似,因此只要创业公司产品过硬,都有机会被阿里、腾讯吸收。

  只不过不同的创业公司用途不同,基因相似的更容易吸收进阿里、腾讯的主力矩阵或者溶解,边缘业务更容易成为向外扩张的炮灰。至于如何站队,要看创业者的喜好了。

  *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场景革命》、《三体》、知链数据等著作或公开资料

编辑:

(本文转载自长江商学院E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