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学思 | 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浅谈《周易》

长江商学院
2016-11-25 00:00 浏览量: 2914

11月19日,长江商学院特邀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中华教授做客长江EMBA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李中华教授以其独到的视角,严谨的思维,有力的论据,精彩分析了《周易》蕴涵的人文智慧和文化魅力。李教授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情致细腻的微观体悟,清晰有力的论证逻辑,风趣幽默的表现方式,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周易》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它发轫于上古,成书于中古,完善于近古,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直至近现代乃至当代,其所蕴含的领导智慧和文化魅力始终未曾磨灭。它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的智慧,其中包括对宇宙的看法,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李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周易》对现代社会的深远意义,引领同学们历史地、有机地看待文明的发展。

李中华教授首先解读了《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周易》是一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独特地位的经典,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李教授认为,在六经中《周易》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即推天道以明人事。《周易》讲天道的目的是为了人事,推天道以明人事,正如杨万里所讲“易者,圣人通变之书也”。它熔铸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催生了“阴阳相济”、“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造就了“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历史哲学,孕育了“保合太和”、“穷变通久”的东方智慧

天人合一

李教授认为,《周易》中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贯通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按照《周易》的话,天和人的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周易把天地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模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李约瑟把它概括为中国的有机哲学,有机哲学把整个宇宙看成是有生命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里讲,天地最根本的德行就是生生不息,它是生命的来源。所以人对于天地对于自然应该保持一种敬畏,保持一种爱护,就像尊敬父母一样去尊敬天地。

中国哲学受《周易》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强调有机统一,比如最高的艺术境界是情和景的合一,在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上叫知行合一。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这种多元统一的思想,和西方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和西方的天人二分的思想截然不同,因此中国古代哲学里并没有人定胜天的讲法,天人不能互相战胜

居安思危

李教授认为,《周易》本身就是忧患的产物,“《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作易的人没有忧患,就写不出《周易》来。比如乾卦的爻辞叫“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白天很努力,到晚上要反思一天的行为,还要保持敬畏的精神、警惕的心情,好像前面有灾难。这样的思考在《周易》里随处可见。居安思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生存,就不能离开忧患意识。

道法天地

《周易》有云:“天地乃人之父母,人之真本”,“天地有亏,则不能竞吾年,故欲安者当先安天地,然后乃可得长安也。“李教授分析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最真实的本源,天地如果遭到破坏,那么人类也不能享尽天年,所以人类要想安宁,应当首先使天地自然安宁,然后人类才可以得到长久的安宁。我们今天的生态危机,实际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讲座最后,李教授还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对今天学习国学、阅读经典的深刻思考。李教授谈到,阅读经典不是复古,而是要找到我们今天所走的道路。古人说:“经者,圣贤所以传道也,经之有故训,所以明经而造乎道也”,在这些经典里面有历史的教训和经验。学国学不是点缀,而要学到思想深处来提升我们的软实力。人的精神素质和精神信仰是文明社会的精神纽带,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纽带,就不会健康的往下发展,甚至会逐渐走向崩溃。我们应当像老子讲的那样,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能走得更远。

长江商学院人文系列的讲座及课程意在给同学们展示哲学、国学与艺术等人文学科方面的魅力,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培养人文情怀。人要有出世精神才可以做入世事业,要于饱食暖衣、高职厚禄之外,有更纯粹、高尚,怡情养性之企求。

长江商学院EMBA人文系列课程部分回顾:

  • 薛国安教授:《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

  • 张汝伦教授:中西方文化比较

  • 杨立华教授:幸福的技艺——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