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名家风范 弘扬科学精神|老教授访谈之赵冬缓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2-09-09 08:59 浏览量: 2804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源于1927年国立京师大学校成立的农业经济系,迄今已近百年历史。近百年间,学院名家辈出,为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贡献着力量。出于丰富学院历史,完善学院文化,传承大师精神的考虑,我们曾编撰出版过《风雨九十年》。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在学院建院95周年之际,我们将对这部书中的所载所记予以补充修订,以进一步领悟传承名家身上所展现的使命与担当精神,以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迈进新征程。

老教授访谈之赵冬缓篇

赵冬缓(1937—),湖南省邵阳人。1961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至1984年留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曾任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院长暨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农业部科技委员会、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领导组成员暨研究员,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暨学科组组长等职务。主持完成多项重点科研课题,发表和出版论著多篇,分别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我是1956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的。在农大念书的时候,我很少回家,1958年到河南下放,离家里路程近了一半,回家了一次,其余时间都没回去。为什么?因为当时很困难,没有路费,家里负担不起,所以假期时我还要打工。那时不叫打工,是当畜牧员,夏天的时候割青草喂马;另外就是帮印刷厂刻蜡纸。当时教材不像现在这么好,是用蜡纸刻的,刻完油印。刻字要刻的清楚,印起来才好,所以要考核通过了才能去干,我写字还是比较工整的,考过了。刻印是5毛钱。现在我跟我的孩子们讲,孩子们都接受不了。所以说困难一点、吃点苦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是锻炼。工作的时候要节约、精打细算,学经济的更应该这样。

大学生1958年下放,全校下放到8~9个省,老师、同学都去,分散下去的。我们去的时候是大学四年级,去的地方是河南嵖岈山人民公社—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我们在河南呆了半年就去了河北徐水,又呆了半年。后来·我当班主任了,就带着学生去农村,还可以搞些调查研究。我们这一代人参加这些运动、这些活动,下农村调查都比较多。理论学习是耽误一些,但是从实践来说,了解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业,那还是有比较好的功底。后来我们在讨论农村问题时,底气比较足,有发言权,因为我们了解情况。实际上我们去农村比较多,也受益不小,对“三农”问题了解的比较好,比较清楚。后来到教研室工作以后,就“文化大革命”了。当然这个冲击很大,当时我们在涿县,我当班主任、做团支工作。

1961年毕业后留校教书,在农业发展规划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是张仲威先生,我当他的助教。因为当时我本科毕业,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人民大学有个国民经济计划系,进修完之后就回来当助教,那个时候是比较严格的,助教是不能随便上课的,只能辅导,张先生讲课我们在那儿听,学生有问题我们给解答,还写习题,一个村的规划怎么做,一个县的规划怎么做,我们要写一套习题。当时我们的学生杨秋林做的是最好的,很认真,经常得到表扬。

助教上课之前必须有教案,先把教案写好,给教研室主任看,完了还得试讲。试讲让大家提提意见,为了保证效果,自己先录音。那个时候没这么方便,是大录音机,录了再听,还是比较严格的、规范的。听完这个开始讲一章、讲两章,经过一段时间效果好了再多讲,基本上是这样。这个经历对我们有好处,对后来有好处。老师要为人师,要帮着教好学生,要有一个基本的训练。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还有锻炼,就是同时兼班主任、级主任。当班主任跟现在不一样,完全是跟同学在一起,那时有规定,4点半以后要到操场去锻炼,不管是大几,跑步什么随你自己,但是还比较集中,全班一起去,做一种活动,老师还跟着。后来就放宽一点,根据兴趣了。总的来说,那时很注意体育锻炼。现在回过头来看,锻炼身体也很重要。我后来工作比较忙,我们叫双肩挑,有行政、有教学,能够应付忙碌,实际跟原来锻炼打底子有关系。我们上学时锻炼,后来当班主任跟学生一起锻炼,所以锻炼身体与提高体质有关系,比较好完成任务也是有基础的。

经过“文化大革命”,虽然耽误了一些任务,但是我们也干了很多事。在学校里搞了一个厂,生产兽药,为马打针用的。部队有马,生产那个药挺好的,后来全校都搬走了,走了之后就把我们留在城里,学校在山沟里,但因为城里有水电才能生产那个药。生产了一段时间药,后来又去管后勤,被调到山沟里去,当食堂管理员。那个时候说,你是党员你去解决问题,因为大家对伙食有意见。说管理员、炊事员把好的都吃了,让我去整治这个。那个时候条件比较艰苦,都有票,肉都有发票,我们就跑到食品公司去买些猪头改善生活。另外自己养些猪,还赶上开荒,那个时候就是开荒土地,在山沟里种地。那时我跟前任校长安民以及现在的院士吴常信,一起放马,用马犁地,什么都干过。

1973年搬到涿县,后来经过批准搬到北京,中间很艰苦,拖了很长时间。回到学校以后才开始正式招生。谭向勇就是我们在涿县招的学生,他是第一批毕业的,后来留下来。那个时候我是院长,留他当团总支书记。回到北京后,我们的系主任是张仲威先生,他当了好多年。成立学院的筹备也是张先生搞的,还开辟了和德国合作的项目。张先生跟德国的莱施教授在红星农场搞合作,当时张先生派他的研究生李志民到红星农场去蹲点,执行中德合作项目。

为了中德合作项目,张先生费了好大劲,到农业部跑,到北京市跑,因为德国是资本主义,我们是社会主义,我们跟资本主义合作搞科研有问题。张先生花了好大力气,克服好多困难最后搞成了。中德合作这个是最早搞起来的,后来慢慢发展,就扩大了。农业部长去访问,就谈两个学校合作。在准备合作的时候,张先生派我到德国去做访问。我是1982年去的,1984年回来的。我在莱施教授名下做访问学者,给我的任务是去打前站,做合作的准备。本来访问学者可以各个地方跑的,但他不让我走,就让我呆在霍恩海姆,为合作项目做前期准备。提出合作方案的时候,第一批是15个课题,其中我们农经有3个,农经在我们学校算小系,本来有1个就行了,但这次批了3个。两个原因,一个是我的导师莱施教授是搞农经的,另一个是刚好我在那里,他提项目的时候我也可以给他提提意见,这样农经就有3个项目,每个项目培养一个博士,还可以去几个访问学者,柯炳生校长就是我们3个项目第一个派去的博士,何秀荣是第二个。

我回来以后,张仲威先生就让我在系里面工作,正筹备建院。建院报到农业部,部里就批准了,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我们是最早的经管学院。批准以后,张先生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院长。第一届院长是俞家宝,我和郑大豪是副院长,做了3年,我们那时是3年一届。

当时我是管教学,俞老师很放手,让我全权管。教学遇到一个问题和困难就是经费不足。学校教务处一年给我们15万块,远远不够,我们每年的实习需要不少钱。后来有一年赶上毕业实习没钱了,搞得很被动,我得想办法,找学校打报告,给我们增加点钱,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后来校长打电话找教务处处长,把财务处长和教务处长都叫来,说经管学院毕业实习确实有困难,你们给解决一下,就解决了。解决了以后,我心里想明年不能再这种办法,就想办函授,后来在安徽办了7~8个教学点,这一次就搞火了。后来人多了就有经费了,越搞越大。此外,我们还跟财政部办,对各个省各个厅里管农业的财务干部进行培训。后来又和土地管理局办土地管理班,也和农业银行谈合作办学,农村金融专业就是这样办起来的。

当了院长不能只在屋里坐,方方面面的问题要考虑。这个事说来比较早,1984年从德国回来时全国开系主任会,我提议要建立院长联谊会,因为我在德国的时候有老教授协会、校长联谊会,就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校长讨论以后提出一些意见给教育部,教育部基本上采纳,等于是专家,所以对于各个学校办学的方向、怎么搞,各个学校的经验交流都有好处。我们回来以后开系主任年会,我建议成立这个联谊会,交流经验,共同寻找问题,向上反映。后来大家同意在广州开会,选出的会长是沈农的校长朱道华先生,我是常务副会长,就这么搞起来了。后来我们是每年一次,每年换一个地方。每年一次就能够交流经验,提一些共同的问题。当时我在会上讲我们搞函授,别的学校就跟着我们学。另外有的学校领导对农经不太重视,我们就说我们到那儿开会去。开会校领导出面,我们就给他们讲,给各个学校提意见,不要说农经很简单,不要小看经济管理。各个学校领导听了我们意见都对农经重视了,还增加房子和设备,所以哪里比较弱,我们就到哪里开会,对整个农经学科的推动起到很大作用。当然我们不是老大,我们到人家那儿去,人家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可以学,取长补短,这样就好。所以对内、对外还是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后来学校研究生院要评估,农科就我们一个研究生院,我们是第一批,其他农业大学都没有。经过试办要评估,评估完了三种去向,一种条件不行取消,一个是条件不够限期整退,再一个是转正。石校长找我谈话,我答应担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临危受命,我压力很大,所以后来评估后转正了我才松口气。我从1994年担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干到1997年。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经济总量增长很快,每当出现经济发展的时候,紧跟着应该出现一些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总结。作为我们搞经济的老师和学生,我想有这种责任,应该把我们几十年来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现在我们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究竟是什么原因,这是由于哪些经验,把它提炼、上升一下,我们应该有这个责任。不管是老师也好,同学也好,应该要走创新的路子,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开拓创新,通过艰苦的研究,取得更丰富的成果。作为经济学家,应该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问题去阐述和解答,这个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在经济改革过程当中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创新,推动经济更好的发展。我们经管学院随着整个国家形势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希望在今后的道路上加快步伐,成果更多,更丰收,质量更提高,为国家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以上根据赵冬缓先生采访内容整理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