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人物 | 毛新述:从寒门学子到会计领军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2018-04-18 00:00 浏览量: 8371
<p><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span><a href="http://www.mbachina.com/" target="_self"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text-decoration-line: none; outline: non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white-space: normal;"><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MBAChina网</strong></a><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讯】</span>毛新述,教授,博士,现任商学院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会计准则、公司治理、资本市场效率。2011年入选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四期班;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和“长城学者”培养计划;2015年荣获杨纪琬会计学奖优秀学术专著奖;2016年7月成为财政部第一届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在全国会计领军学术四期毕业之际,对其人物事迹进行了报道,现将报道内容转载如下:</p> <p></p> <p>全国2000多万的会计从业人员中,仅有2000余名成为可被称为“会计行业未来栋梁”的领军人才。那么,毛新述教授是如何从一介农门中专生,蜕变成今天的“万里挑一”呢?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毛老师的笔尖流转,一起去领略属于他的学术人生。</p> <p></p> <p>初识会计</p> <p></p> <p>在那个年代,对父母和家乡来说,这也算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意味着我从此可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从此有了“干部”身份,有了“铁饭碗”——那时我还不到15岁……</p> <p></p> <p>1994年初中毕业后,我从农村考入了本市的一所中专学校——在那个年代,对父母和家乡来说,这也算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意味着我从此可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从此有了“干部”身份,有了“铁饭碗”。那时我还不到15岁,入学后被分配在市场营销专业,但由于家人“推销不需要学习,而每个单位都需要会计”的传统观念,我转入了会计专业。</p> <p></p> <p>中专时期的学习生活十分美好,没有高考的压力,可以更好地享受专业和素质教育。现在回想起来,专业课的学习似乎也感觉不出与现在大学本科教育的差异。尤其是陈晶玉老师讲授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她熟练、深入、细致、清晰的授课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p> <p></p> <p>象牙塔里的时光如水、波澜不惊,象牙塔外却早已是山雨欲来。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人力资源要求提高,高校扩招势不可挡,中专学历的前景愈显暗淡。但当年的中专学子无一不是所在初中的佼佼者,个个机敏好学,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仅用2年的时间就获得了自考大专文凭,这意味着3年中专还未毕业,我们就已称得上大学生了。这对我来说,至今仍是深感骄傲的一件事!</p> <p></p> <p>歧路难行</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uploads/image/2018/20180418/5108632bf0cbd3ad986b6d34dd6317e4.jpg"></p> <p></p> <p>1997年中专毕业之际,国家部委决定从所属行业的中专直接保送优秀毕业生进入大学本科学习,以培养和储备师资。我们学校对应的大学是山西财经学院(现山西财经大学)和安徽财贸学院(现安徽财经大学)。通过激烈的竞争,我成为当年全校两届毕业生(上一届学制为4年)中的三名幸运者之一。</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uploads/image/2018/20180418/653886123a25b1d6a95a881ee74cc888.jpg"></p> <p></p> <p>那年暑假前,《湖南日报》整版刊登了当年的保送生名单,尽管我保送的不是清华北大,但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心情仍十分激动!</p> <p>可惜的是,当时可供选择的专业只有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商品学专业,本想着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离会计相对近些,便选择了安徽财贸学院,可没想到入学后学习的却是商品学专业,此事至今仍令我惶惑不解!</p> <p></p> <p>本科伊始,物理、化学和英语三门学科对于几乎零基础的我来说无异于难以逾越的三座大山。但为了顺利毕业,我硬生生啃下了《高能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化学》等几本厚厚的书籍,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正是这些痛苦的学习经历,让我回归会计专业学习的想法愈加强烈和坚定。有意思的是,1999年国家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商品学专业被撤销,变更为市场营销专业。世间之事有时就是这样,兜兜转转又回到最初的原点。不过我并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我已下定决心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p> <p></p> <p>砥砺以须</p> <p></p> <p>已离开会计专业四年的我,在第二次报考时,才终于如愿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管理学(会计学)硕士学位,并师从戴德明教授,得以真正开始追逐自己的会计梦想!</p> <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uploads/image/2018/20180418/157101e8157fc662614bba5942e26541.jpg"></p> <p></p> <p>21世纪初,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争论仍然在持续发酵,但实证研究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范式已成不可阻挡之势。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正值我的导师担任系主任。导师邀请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实证会计专家,如陈晓教授、顾朝阳教授、柯滨教授等来讲授实证会计和方法论,这使得我较早地接触到了实证会计研究。尽管当时听得一知半解,不过还是让我深深地认识到,统计和计量方法对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掌握这些方法,要做好实证会计研究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不仅在硕士和博士阶段都选修了大量统计和计量经济分析等相对较难的课程,还去旁听了北大靳云汇教授的《经济计量分析》和清华艾春荣教授的《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计量经济分析》,这对我学习计量经济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p> <p></p> <p>方法论的学习没有终点。</p> <p></p> <p>2015年,我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EliBlood商学院访学,发现他们博士生课程大多数都是数学、统计、计量方法的训练,之后由不同导师引领阅读会计、财务、审计等领域的经典文献,然后才开始博士论文的写作。这同我们当时博士阶段的课程开设和训练有较大区别,我们比较注重会计、财务和审计理论与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的讲授,而对统计计量方法的训练有限,更没有强制要求学习统计计量(当然现在的培养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 <p></p> <p>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硕士阶段导师邀请了实证会计领域的专家来授课,才使自己意识到定量方法的重要性并无意中按照国际通行模式进行了训练,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p> <p></p> <p>崭露头角</p> <p>方法只有用于实践才能展现它的强大生命力。</p> <p></p> <p>承蒙导师不弃,我得以在其门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博士期间参与了导师主持的财政部重点科研课题《资产减值会计》,以及受Watts(2003)有关稳健会计论文的影响,在随后的数年内我主要研究了会计稳健性的理论基础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会计研究》、《财贸经济》,并出版专著1部。</p> <p></p> <p>这些研究中,既有规范研究,又有实证研究,对准则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例如,关于稳健性原则的存废问题。2008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张将其废止,并在随后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3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正式取消了审慎性的质量特征。但我们经过研究后发现:“如果废除稳健性原则,准则制定机构必须寻找替代的财务报告机制,以限制为实现真实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赋予管理层的判断空间,从而确保在面临不确定性和各种契约激励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不被操纵,以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从现阶段来看,要寻找这样一种替代机制,要么异常困难,要么成本高昂(毛新述和戴德明,2009)。”2015年IASB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决定重新澄清审慎性在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作用,证实了我们所做研究的预见性。</p> <p></p> <p>“中国式科研”一文中对中国科研时弊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文中提到“课题多,文章多的人大红大紫、名利双收”,并因此形成了一套扭曲的中国科研体制。对会计研究者而言也同样如此,他们面临更大的现实难题是:纯会计的项目难中,纯会计的文章难发,特别是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这些经济管理领域公认的顶级刊物上更是难上加难。于是大多数会计研究者都转而研究其他领域,这是十分现实的选择。我曾经试图坚守,但外在的压力还是让我选择了艰难的转型。</p> <p></p> <p>2008年4月,为了拓展自己的学术思维,我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合作导师陆正飞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了解到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态势。当时对大多数学者而言,脑海中的普遍印象是: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十分滞后,上市公司主要偏好股权融资和银行*。我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研究机会。于是,2012年,我决定从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讨论公开债务融资并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p> <p></p> <p>此后,我开始主要研究高管背景、高管角色定位和权力分布等对公司决策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不能说这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没有意义,只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意义不大。我不知道如果我将全部精力继续投入到会计理论、会计准则方面的研究,今天会是怎样的情况。不过可以确信的是,如果会计教授不去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研究,那又有谁会去做?</p> <p></p> <p>数往知来</p> <p></p> <p>硕士入学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从教也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既需要对过去进行总结,也需要考虑未来的路怎么走。每当听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实务界已经抛弃会计教授的言论,我就想是时候回归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研究了。2016年,在我的推动下,我校成立了会计准则研究中心,以致力于全球企业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前沿理论研究,以及准则实施后的政策效果评价。当然,此路漫漫,靠一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p> <p></p> <p>六年的领军生涯即将结束,回望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收获了很多,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从系主任到副院长、党委书记;先后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和“长城学者”培养计划......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财政部会计领军人才项目的培养和学术同仁的支持。</p> <p>六年的领军学习积聚沉淀,期待自己能够抛弃世俗的羁绊,保持内心的宁静、回归学术的本源,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领军人才而继续努力奋斗!</p> <p><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font-size: 14px;">(本文转载自北京工商大学</span><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font-size: 14px;">,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010-53572272)</span></p>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