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沃土 | 负重方行远,黄土育丹心——光华管理学院沃土计划赴陕西钢铁集团思政实践侧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深圳分院
2021-07-31 17:05 浏览量: 3877

黄土漫高坡,丘陵会长河。

岁月刻皱理,干旱任蹉跎。

黄土斑驳,长风萧萧。陕北这一片厚厚的黄土,已积淀了千年万年。这里可以听见原始的黄土层最古老的叹息,这是古来征战的沙场,游牧与农耕在这里交替,是生命不断繁衍生息的河床,红色的基因在这里绵延。

按照光华管理学院“沃土计划”赴陕西钢铁集团实践安排,实践团一行十一人在行程后期有幸探访陕北这片沃土,从韩城赴延安,从延安到梁家河,深入感悟延安革命精神,进一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并在绥德县西直沟村脱贫致富的实践中感受祖国的繁荣,体会以人为本、不忘初心的使命与担当。

延安:薪火不灭,信仰长存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神秘的窑洞,高亢的信天游,红色之火的发源地,构成了延安在实践团心目中的印象。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7月24日,实践团踏上了这片红色革命圣地,途中,同学们的心情格外的激动,当延安革命圣地清晰地呈现在面前时,一种亢奋、敬重和虔诚的情绪充满了心扉。实践团先后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感受到了延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和枣园革命旧址,实践团仿佛能够看到在狭小、简陋的窑洞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指挥着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的光辉著作;在绵延的山梁和厚重的黄土地上,他们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沿着纪念馆的时间长廊,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光辉革命历程。展馆中的书稿,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如何从实践中诞生,又指导着新的实践;锈迹斑斑的老式武器,让我们了解了指战员们那段骁勇作战、无畏牺牲的岁月;焕然一新的南泥湾,让我们了解了开拓者们辛勤劳作,以军民同心的大生产运动建立“陕北江南”的激情岁月。展馆外屹立的毛主席像面向东方,面向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延安,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新的辉煌!

梁家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7月25日下午,实践团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村子中蜿蜒流过一条小河,河岸边散落着依山而建的窑洞,窑洞外面,曾经峭立的黄土山已经被植被覆盖,满眼葱绿。

在梁家河村史馆,同学们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走过的坎坷经历。1968年,青年习近平响应号召离开北京,上山下乡,于1969年初来到梁家河插队。在这里,习近平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读书修身,丰富精神世界,一边参与农村实践,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生活关、思想关”五关,学习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同时成立铁业社、磨面房、代销店、缝纫组,打造了甜水井,并在1974年7月学习利用先进技术,带领人民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1975年10月7日,习近平离开梁家河赴北京上大学,村民们全都围在他的窑洞前为他送别,依依不舍。在这七年中,习近平心向群众,为人民办实事,努力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陕北高原是他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总书记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习近平总书记住过的知青旧居,同学们参观并实地感受当地的艰苦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住的是简陋的土窑洞,睡的是大通铺式的土炕。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青年习近平的坚毅品格,见证着艰难的过往,也提醒着我们新一代,不忘初心,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行之愈远,愈要明白从何而来。总书记说,梁家河教会他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他成为了心向群众、为人民办实事的人,他当年在梁家河“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品质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今天,实践团踏入梁家河,也要学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攻坚克难的意志,扣好我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西直沟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西直沟村,隶属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地处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上的一个狭长地带。7月26日上午,实践团来到陕西省绥德县西直沟村,近距离考察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许多村民在几年前还过着喝不上水、吃不饱饭的贫苦生活,经过近几年陕钢集团龙钢公司、扶贫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西直沟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耕地缺乏,由于山坡起伏不平,很难大规模种植粮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驻村干部介绍说,村委正筹备在已有的小部分梯田的基础上新修一些梯田,来解决山地种植困难的问题。

西直沟村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是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导致的乡村产业难以振兴,目前全村总人口646人,当前常驻人口却只有246人,常驻人口平均年龄达到了52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委组织部与龙钢公司共同合作,注册成立了绥德县龙西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羊肉、香菇和粉条3个产业入手解决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和就业难题。沿着陡峭曲折的山路,实践团走到了建在山上的龙西养殖场。村支书介绍说,这里的羊采用放养和圈养相结合的方式,圈养时使用由大豆和玉米等制成的优质饲料饲喂,放养时羊群则吃山上的野草和一些落在地上的废枣。通过这种方式,羊肉肉质高,口感好,每只羊的实际产肉量也提高了超过10%。

西直沟村面临的第三个难题是居民的供水供电问题。由于前期村庄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许多村民居住分散,供水供电无法统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村委建立了新农村,以供居民相对集中居住,实现了天然气和饮用自来水的统一供应。实践团去村民家中访谈时,村民热情地拿出刚刚采摘的西红柿和西瓜来分享。谈到村里的脱贫发展,村民一脸喜悦地说:“这几年村里变化大,大家生活幸福了。”

主题团日与教授讲座:充实自我,接力奋进

7月23日,实践团安排了一次主题团日活动。本次活动与陕钢集团龙钢公司一起举办,团员们观看了龙钢公司党性教育微电影《初心》等影片和北京大学抗疫援鄂、庆祝建党百年等优秀宣传片,并纷纷发表感想和体悟。同学们感动于龙钢公司短片中一名普通员工的日常工作——平凡中体现出的伟大;同学们感动于龙钢公司短片中一名即使生活困难仍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入党初心;同学们重温北大援鄂医疗队的光辉事迹,感动于“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同学们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声中提升自我修养与思想境界,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努力向共产党员的标准靠拢。

当天,虞吉海老师还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和龙钢公司部分员工授课,向同学们和龙钢公司管理层介绍了因果推断等专业知识。虞老师结合几天来对公司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的观察和思考,利用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入浅出的授课技巧,带领我们推开了新知识、新领域的大门,从全新的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学们深刻领悟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也明白了知识技能与个人成长乃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联系,坚定了学好专业知识的决心。

踏遍红色足迹,追逐梦想前行。历史总是在不断向前,新时代的重任也终将交付到广大青年手中。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在历史长河中汲取养料,牢记艰苦岁月,不忘初心使命,更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潮流,提升自我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境界,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矢志报国报民的实际行动,成为真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用奋斗让梦想在新时代照进现实。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