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科教融合成效显著 服务地方大有作为

安徽大学
2021-09-24 19:41 浏览量: 4596

今年4月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推进大会上传来喜讯,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再次斩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3项。

近3年化学化工学院先后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8项,充分展现了强劲的科技创新攻坚能力。学院认真落实学校各项决策部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特色优势日益凸显,在科技攻坚、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科学技术助力地方生产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科教融合:对标一流抓科研,科研成果不断出新

2017年安徽大学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科教融合,深入开展校校、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汇聚人才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改革创新,奋力发展。硕果出自躬耕家。经过几代化院人共同努力,学院在光电功能配合物、纳米功能材料、水性聚氨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院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纳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化学学科获得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A类建设资助。近五年,化学化工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55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千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1项;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化学学科2021年进入ESI 全球排名前4.02‰。

为进一步促进科教融合,化学化工学院多措并举打造优质科研环境。学院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奖补资金,购置一批高端平台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打造良好的产学研互动关系,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院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2019年,袁玉鹏教授团队以“高效光催化制氢材料设计及机制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年,杨家祥教授团队以“刺激响应型氰基苯乙烯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结构、功能与应用”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周虹屏教授和毕虹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也荣获此奖。袁玉鹏教授说:“团队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离不开学校、学院的关怀与支持。”学院在经费配套和平台搭建方面给予教师们全力支持,很多团队受益于此。

科研成果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科研反哺教学,及时将合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利用大创项目、科研训练计划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和学科竞赛,践行学术育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012级化学专业的朱胜曾是李士阔教授课题组里的一员,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当时参加创青春全国赛时,指导老师们陪着他们熬夜打磨比赛材料,最终团队取得了全国赛银奖的好成绩。朱胜说:“我在这场比赛中学到了很多,这次经历也为我继续学术深造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近五年,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主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国家级101项,省级182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30项;竞赛获奖国家级13项,省级97项。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也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产教融合:聚焦一流抓应用,服务地方大显作为

化学化工学院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引导广大教师从国家、地区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致力于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把科研做到工厂里、写在企业中。

学院“水基高分子材料”学术团队作为水性技术领域国内领头羊,结合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需求,不断更新和开拓水性聚氨酯相关产品,积极推动国内水性聚氨酯技术发展,引领国内水性高分子产业发展,成果应用产值超过10亿元。王武生、许戈文教授也被授予“推动中国水性技术进步”十大专家。王武生说,使命感和价值认同感使他在这个领域持续奋进、默默坚守。

作为中国化工学会水性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涂料工业 60 年”行业杰出人物、“水性技术”行业导师的王武生教授1987年从长春应化所研究生毕业,来到安徽大学,开展水性聚氨酯研究与开发项目。王武生介绍说:“水性聚氨酯项目以水取代有机溶剂,减小环境污染和增进产品安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34年前我接触水性聚氨酯项目时,感受到企业的技术需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当时我们团队花了一年时间成功开发了二羟甲基丙酸工业化生产,解决水性聚氨酯合成关键问题,催生了中国水性聚氨酯产业。”如今,学校在水性聚氨酯合成和应用研究方面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化工材料绿色制造方面,刘志启教授团队结合多年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碳酸盐粘土型锂矿床”新类型和成矿新模式,与学校绿色产业研究院共建“镁基功能材料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开展镁基功能材料开发、产业化和技术服务,掌握了镁基功能材料高值化利用的系列核心技术,突破了从矿产资源到功能材料的全产业链技术壁垒,为我国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产教融合方面,化学化工学院的科研团队不仅能够主动发现并钻研选题,助力生产,而且敢于“揭榜”,敢于创新。面对企业张榜的技术创新需求,科研团队积极寻找破解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的“最优解”。2020年毕红教授以“高亮度、功能化量子点二氧化硅微球的工艺开发及其质控指标的建立”成果获得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一等奖,夏茹教授团队以“高耐油、低成本AEM胶料的开发”获得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安徽赛区优胜解决方案。

今年,化学化工学院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为师生办实事,进一步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学院党委表示,新时代要求科研工作者要立足于科技创新,同时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支撑,打开通往服务改革发展“主战场”的大门。学院党委将继续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为师生办实事,在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上继续发挥服务功能,希望能够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强院:瞄准一流育梯队,团队建设硕果累累

2018年,朱满洲教授团队以“精确结构的金/银团簇的可控合成与构效关系”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同年朱满洲教授获安徽省创新争先奖。今年年初,朱满洲教授牵头申报的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又成功入选,这是学校在一流学科及国家级引智平台建设上的重大突破。

化学化工学院通过外引内培,加大培养力度、引进高水平师资、重点培养学科方向带头人等举措不断优化学科队伍结构,打造行业领军,建强学术团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学院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金葆康院长指出,学院坚持外部引进、内部培养,面向国内外引进教学科研能力强、成果突出、研究方向和开设的课程为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团队;鼓励教师赴国内外优秀团队进行访学交流。积极组织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遴选工作,加强对后备人选的培养。

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与培育青年人才,形成高集聚的人才强院态势,化学化工学院开展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资深老师与新进、年轻老师结对活动,提升年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目前人才梯队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取得可喜成绩。近五年来,学院三位教师获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学院有4人入选安徽省百人(青年)计划;2018年引进的年轻教师高山教授次年即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高山教授团队主要研究低维固体材料、CO2等可再生能源转化、原位表征技术开发。自2018年进入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士工作站,学校和学院为其科研团队共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使其能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高山教授说,学院老师认真指导,让我顺利适应教师角色。在项目申请时,学院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帮助凝练科研方向,准确把握科学问题,提高项目申请书的质量。对未来的科研计划,高山教授干劲十足。“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科技创新,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这条道路上奋斗前行。”

化学化工学院努力为老师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障、资源保障和发展保障,帮助老师们把事业建在安大,把才华献给教育事业。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安徽大学将继续勇担科学创新的时代重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文 |安徽大学融媒体中心 化学化工学院

排版 |陈冰

责编 |王炳贺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