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我们这十年②我和我的建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2022-10-21 18:00 浏览量: 3091

编者按:十年初心如磐,十年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奋进征程上留下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丰碑。十年来,建大师生扎根祖国西部,自强报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我国建筑科技创新和美好人居环境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日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邀请部分师生代表立足岗位实际,以“奋进新时代·我们这十年”主题,畅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里学校改革发展取得巨大变化以及个人的收获与感悟,现分两期在学校官方微信等平台推出。让我们一起点赞伟大的新时代、奋进的西建大和精彩的建大人。

继往开来守正创新

踔厉奋发薪火相传

建筑学院 杨柳

坚持科技创新、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过去的十年是我们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小团队茁壮成长的十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国家科技进步和学校创新发展的缩影。我们是幸运的,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在最年富力强的年华里,赶上了国家发展的新时代。

十年里,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十年里,学校也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硕果累累。正是在这样的新时代,才有了我们这个以70后、80后、甚至90后为骨干的科研团队自由驰骋在科技创新的海洋里。团队围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从建筑节能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做起,完成了从国家创新群体的骨干成长为陕西省低能耗建筑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到国家杰青,从“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到“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蜕变。坚持为国家全面发展的、爱岗敬业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在老、中、青三代人的接力中,培养了获得国际建筑环境领域青年科学奖的教师,获得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的学术骨干和许多奋战在绿色建筑领域的青年实践者……

十年里,从传统民居环境研究到绿色建筑示范,从建筑气候学的开拓到国家建筑节能气象标准的建立,我们始终践行着科技工作者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需求的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多年基础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团队不仅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还入选了“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团队教师将继往开来、守正创新、踔厉奋发、薪火相传,讲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项目、善对每一位学生,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贡献更多专业力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

科研路上,勇担责任践行使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艳

过去的十年,我们经历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变革,见证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一起经历了新冠疫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和祖国的大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学校整体规划和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草堂“仙建大”基本建成,学校硬件条件飞速提升;学科链特色进一步凸显,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和平台稳步增加,学校软实力快速增长。我也在学校的支持下,面向土木工程领域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地下与隧道工程结构耐久性领域做了一些工作,先后解决了重庆摩天岭隧道、拉日铁路沿线高地热隧道修建过程中面临的混凝土服役性能差的技术难题,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经过多年积累,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一路走来,虽有过失败但也得到了很多成长和收获,虽有过迷茫但更多的是坚持向前。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勤于思考,保持敏锐的学术观察力,选好研究方向持续地走下去,成果的得来靠的是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我的进步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学校、学院和团队于我始终是“命运共同体”。在为学校、学院和团队服务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实现着自我价值。在未来的工作道路上,我会勇往直前,主动承担己任,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发智慧力量,打造高精特尖专业

资源工程学院 顾清华

过去十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伴随党和国家的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逐步从一名讲师成长为副教授、教授,从管理学院到资源学院,不断在教学和科研中寻求自我突破。

为继承和发扬我校在矿业系统工程领域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我们坚持将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有机统一,先后成立了矿山智能科学与工程团队、师生联合特色党支部,获批了西安市智慧工业感知计算与决策重点实验室,金属露天矿安全生产智能管控虚拟仿真实验入选陕西省一流课程,“智能采矿理论与技术团队”入选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成功转化了4项知识产权,践行了学校提出的基于团队控股“研究院+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升级,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在智慧矿山领域的行业影响力。

矿业工程专业属于工作和环境都比较艰苦的专业,但国家的能源安全和高速发展都离不开矿产资源开发,作为一名智能采矿的教师,未来如何将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传统采矿相结合,真正把采矿专业改造成高精特尖的专业,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矿业,是我将不断去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扎根祖国西部,谱写创新篇章

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 王旭东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的重要产生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体会颇多。

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扎根祖国西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和应用。多年来,团队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创新创业能力的本、硕、博学生,他们多已成为业内技术骨干和研发主力。个人先后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陕西省优秀科技成果发明创造金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二等奖、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

在成果转化方面,作为团队骨干,参与孵化苏州中色德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君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金藏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冷湖金藏膜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十余家高科技企业,公司总估值超30亿元。团队开创性地把基础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基地与成果转化推上了快速通道,贯通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资本运用,形成了“研究院+有限公司+种子基金”的高校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新模式,陕西省将该模式定为产学研用“一校”示范模式,为高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供了成功样板。

以赛育人展宏图,创新培养谱华章

理学院 刘勇

十年前,我在王玉英教授的培养下进入我校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十年间,我校组织数学建模竞赛始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理念,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学校于2014年成立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学科竞赛管理方面加强了顶层设计,健全竞赛管理体制机制。理学院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组具体负责竞赛的组织和实施,形成了学校、职能处室、学院齐抓共管的协同工作模式。

十年来,我校的数学建模竞赛从稚嫩走向成熟,从零的突破到连年提升。近五年,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优秀组织奖,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陕西省优秀组织工作者、全国一等奖8项、全国二等奖20项、省级获奖371项等。2021年,我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更是位列于陕西省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十三。数学建模指导教师也从十年前的12位发展到目前的40余位。这其中,饱含了老师们对于竞赛成绩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和对于培训课程精益求精的反复锤炼也饱含了一代代建大学子春去秋来,头顶炎炎烈日、汗流浃背也要认真完成暑期培训的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搏精神和克服重重困难、不眠不休也要完成竞赛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

成绩代表过去,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持续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培养创新人才,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更展宏图,再谱华章。

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淬炼青春

学校派驻商洛市山阳县板岩镇石庄子村第一书记 魏斌斌

新时代十年,我们走过的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于我个人而言,这十年也极其难忘。从入住草堂新校区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到一名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从一名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者到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从草堂到石庄子,变化的是身份和地点,不变的是初心和情怀。

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学校累计选派3名驻村第一书记为地方脱贫贡献了建大力量。2021年7月,我有幸成为学校派出的第4名驻村帮扶干部。我下定决心: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接力奋斗、奉献青春,继续发挥建大优势、贡献建大力量。

到岗后,我按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思路,认真落实驻村帮扶“四项职责”,扎实开展上门入户走访调研,召开群众座谈“板凳会”倾听心声听取意见;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精准监测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工作思路和举措得到国家脱贫后评估组专家的肯定和赞赏;全力做好特大暴雨洪水“防抢撤”工作,坚持当好疫情防控一线“宣传员”“战斗员”“服务员”,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健康;组织大学生在当地开展结对支教、关爱留守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学校捐赠5万余元图书物资,在当地学校设立“同心·筑梦”班级图书角,以教育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看着孩子们捧书阅读的喜悦,看着乡亲们幸福的笑脸,我也是幸福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我很自豪将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也很自豪以一名建大人的身份为民族复兴这个神圣的使命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在未来的驻村帮扶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建大的优良传统、专业特色,发挥建大人的报国热情、为民情怀,努力实现把村党支部建设好、把特色产业发展好、把环境卫生提升好、把精神文明丰富好的“四好”帮扶目标。

从萌新到园丁,在变与不变中成长

管理学院葛亮

于变化中突破自我,于不变中坚守自我,从萌新大学生到支教老师,再到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这是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的十年,也是在“变”与“不变”中与建大共成长的十年。

在环境变化中,保持奋勇拼搏的“状态”不变。2012年,草堂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作为第一批学子,那时校区基础建设还远不如现在完备齐全,从泥泞的小路到现在布局合理优美的校园,十年的改变是靠全体师生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实现的。一路风雨踏歌行,毕业时我主动选择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到基层历练,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在奉献中实现价值。

在身份变化中,保持脚踏实地的“姿态”不变。从学生到学生的引路人辅导员,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中却担负着重大的责任,脚踏实地地尽心守护学生成长是我的工作重点。建大的“四实”校风让我在工作中学,在工作中练,只有比别人吃更多的苦、流更多的汗,在急难险重和复杂矛盾中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接几次“烫手的山芋”,才能强骨增肌、游刃有余。

在经历变化中,保持爱与奉献的“初心”不变。建大师生一直都在彰显一所大学在面对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所扛起的大爱与担当。这些爱与担当让我在本科毕业时背上行囊,和老一辈建大人一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到基层去,到国之需、心之向的地方去历练,让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疫情期间,三年如一日化身疫情防控的“战斗尖兵”驻守草堂,以生为本、以校为家,用心与爱、责任与担任守护着学生的生命与健康。

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经历,我们都是党和国家事业建设、学校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未来,我也将在属于自己的平台奋勇拼搏,继续奔跑在追梦路上。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保卫处 任恺

2012年10月8日,一队人马风尘仆仆来到草堂校区,学校公安处草堂治安办正式进驻。首批新生即将报到,保卫力量必须先期进入。卸下随身物品,克服新建校区种种不便,随即进入工作状态。行走在基建路上,一个月执勤下来,队员们的胶鞋都磨平了,巡逻车轮胎也齐齐换了一轮。

十载风风雨雨间,印象最深的,是曾经避免了一起重大恶性械斗,为学校重大活动顺利举行创造了平安环境。十年来,草堂治安办逐步适应了新环境,站稳了脚跟。学校在物资保障、人员配备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警用设施器材齐备,门禁系统信息化管理,监控设备全校园覆盖,消防设施计算机化管理……人防物防技防均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今,保卫处干部们专业精、素质强,年龄层次合理,全体同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心尽责,屡次圆满完成各类大型活动安保执勤任务。帮扶解救遇困师生、防洪排涝、防火防盗防诈骗、保卫人身财产安全……我们处处竭力做好广大师生员工的“守护神”。

岁月流转,十年磨剑,看着满目青春的热浪在庄重的学府城和典雅的书院里起伏回荡,看着小鸟欢快地从云卷云舒的圭峰山间飞过,回望一路走过的历程,心生万千感慨: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道路上。

我与建大同呼吸、共命运

草堂校区医务室 陈波

草堂校区建成伊始,医务室即应运而生。这十年,为方便师生,增设了急诊药品种类,配备冰袋、轮椅、拐杖、暖水袋等,添置了多种抢救设备和药品,稀缺药品登记代购制度逐步建立完善;这十年,在职工和学生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现场救护培训教学工作,购置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实践练习;这十年,定期开展出血热、艾滋病等疾病宣讲,普及疾病防控知识;这十年,立足医务室现实条件,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力争降低草堂校区师生突发重大疾病的死亡率……

疫情三年以来,草堂校区医务室更是坚守岗位、严防死守。在做好原有工作的前提下,备足全校师生员工防疫物资;积极针对武汉群众开展网上诊疗活动;对学生开展线上教学;增设预检分检,对发热病人及时专门车辆闭环转送;设立隔离楼对来自外地和风险地区的人员安排隔离管控;为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服务,确保被隔离人员情绪稳定;对全校师生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对医务室工作人员和重点人群及全体师生开展各种规模核酸检测……

这十年,我与建大同呼吸、共命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校兴我荣,肝胆与共,砥砺前行。

西安建大官微

讲好建大故事

传播建大声音

弘扬建大文化

传承建大精神

出品:党委宣传部

组稿:雷茜 马长蕊

图片设计:侯党 翔子

编辑:王俊 翔子

审核:赵阿锋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