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郑有明:慈善捐赠,不止关于金钱

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2021-08-24 17:00 浏览量: 2791

郑有明(Peter Tay)可以称得上是资深校友,1974年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获得工商管理学士以后,他就开始从事商业发展和业务重组方面的工作。

1982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TPS集团,致力于为亚太、英国以及澳洲的房地产行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也为很多著名家族企业提供服务。公司立足新加坡,业务从东南亚辐射全球。

通过40年的发展,郑有明在相关领域不仅取得了辉煌的事业成就,他也在公司经营的同时,也发展出对投资、信托、高科技、金融服务、废物管理、采矿、风险资本及私募等各类领域的兴趣。

此外,不忘回馈母校,他也一直活跃于国大商学院校友活动,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友相关事务,并且积极为母校捐赠和筹款。在他看来,无论是为事业打拼还是为母校捐赠的付出,都是让自己能成功走到今天,并获得回报的源源动力。

校友简介

Peter Tay| 郑有明

TPS集团创始人、咨询顾问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工商管理(BBA)1975届

工商管理硕士(MBA)1987届

多年来,郑有明一直与母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大学本科时期,他是在国大武吉知马校区完成学业的。1987年,创业半途,他一边经营事业,一边回归国大商学院深造MBA。

作为国大商学院早期毕业生,他参与组建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校友会(NUSBSA)、MBA校友会,也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自1972年以来,郑有明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AIESEC)活动,他也是第一位被派往日本的LDP培训生。目前,他还是担任BOA和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国际校友会(AIESEC Alumni International)成员。

热心公益,积极为母校做捐赠筹款不知不觉成为郑有明几十年来为之奔走的“习惯”。

在他看来,参与这类慈善事业,自己也能获得金钱无法买到的快乐和收获。

开启捐赠之路

在与国大商学院的校友访谈分享当中,郑有明回忆了对自己热心慈善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步。

“第一次接触捐赠是在基督少年旅例行募集活动中。”郑有明提到,“当时,我们要家人和朋友给这个少年旅捐款,支持相关活动。”

正如基督少年旅的箴言所述,郑有明感到自己受益匪浅。这段时光,培养了他和很多少年旅男孩的基督精神,并且养成了服从、尊重、纪律、自尊以及真正的男子汉气概。

这是郑有明青少年时期的一段重要记忆,后来他也为自己的儿子加入基督少年旅写过申请信。时至今日,作为少年旅的校友,他还在坚持贡献自己的捐款。

自1883年以来,基督少年旅让成千上万的男孩从小接受了基督教价值观,在新加坡培养了出了许多在教育界、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行业和基督教神职等杰出领导者。全社会对少年旅的捐赠效果显而易见。

“在捐赠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获得过许多助学金、奖学金和图书奖。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得天独厚者,须替天行善道”。

郑有明后来开始为一些建筑项目筹集资金,包括费尔菲尔德卫理公会教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之家、基督少年军校园、国大商学院李文正大楼、圣经之家等。

此外,他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助学金、基督教青年会慈善高尔夫活动和项目以及许多其他慈善机构筹集并捐赠资金。

“看到这些建筑得到翻新和建造,为那么多人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和项目时,我感到备受鼓舞。”郑有明说。

除了物质捐赠,他还喜欢投入时间,发挥自己的能力参与各类校友会组织的创建,其中包括国大商学院校友会、AIESEC 国际校友会、基督少年旅校友会和国际联青社校友会(Y's Men International)。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郑有明发现自己也收获了真诚而深厚的海内外友谊,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金钱无法买到的珍宝。

爱心获得传承

对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校友会助学金的捐赠筹款,郑有明一直积极参与。该基金为了资助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商学院学生而设立。设立起初是为了纪念一位已故校友,后来基金也同样用于纪念其他过世的校友和老师。

“这项捐赠基金主要是汇聚点滴力量,完全不会为捐赠者带来压力,主要发起者是国大商学院杨庆云校友,”他说,“另外,我也参加了许多其他助学金倡议和非学术助学金项目,比如,校友会理事Benny Lee发起的旅行活动。”

后来,郑有明还积极参与到许多基金项目的捐赠与筹款,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夫妇基金、Ng Guan纪念基金等。

国大商学院校友郑有明(中)在毕业后一直与母校保持联系,积极参与慈善捐赠

郑有明认为,做慈善捐赠,只要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就会容易。

郑有明参与过面试奖助学金,他常常被一些家境贫寒的申请人所打动,“当他们讲起自己的家境困难时,我几乎每次都会掉眼泪。”他说,“我感恩自己还算幸运,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来帮助他们减轻财务负担。”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爱心与公益的力量得到了传承,很多因家境贫困受到资助的商学院学生在毕业后,都一直在回馈社会。

捐赠,不止关于金钱

郑有明认为,有些人虽然不存在经济压力,但其实也一直在接受赠予。“出生前,我们就从母亲身上汲取生命的养分;出生后,弱小无助的我们一直从父母、家人和社会获得支持、礼物和馈赠。”他说。

“接受”让人习以为常。问题是,什么触发了从“接受”转向“赠与”的动力?

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改变?

是街上那些乞讨的身影,是世界宣明会宣传册上的那些营养不良儿童的照片,还是地震、暴雨、火山爆发或是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郑有明相信这些会引发人们的利他精神、人文关怀和同情心,但说到激励人们持之以恒地捐赠的动力到底是什么?他认为,捐赠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正是原因所在。

“当我们为一项事业付出时,现实中或感受到的影响和好处会强化这一内在的追求,从而激励我们继续为更多类似事业做出贡献。因此,在筹款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在报告和反馈中指出这些善行带来的积极效应。”他说。

郑有明(二排右2)与国大商学院校友会(BSA)众多资深校友参加慈善晚宴。

对于慈善捐赠,最直接的捐赠形式当然是金钱,但郑有明还提到了另外两种形式的捐赠——和时间也同样重要。

郑有明指出,“金钱之外,如果你可以通过唱歌跳舞或者音乐表演为他人带来的快乐,亦或是通过技能、指导和智慧对他人产生的启发同样也是宝贵的馈赠。”

此外,时间是最难以捉摸的宝物,它也是捐赠的另一种形式。他说,“花时间倾听,安慰他人,给予同理心,与他人一起玩,都会带来治愈和温暖。即使只是耐心聆听也很有价值。”

郑有明对于捐赠的理解很宽泛,在他看来,财富、才能和时间,这些每个人都有。“所以,不要局限于‘我没钱’或‘钱不够’”,他提到,因为你还有才能和时间。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