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虚胖无力”的中国企业 都应该读一读德国隐形冠军的故事

MBAChina
2017-07-26 11:37 浏览量: 2739

MBAChina网】美团CEO王兴先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企业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问题,再次掀起了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论。

王兴先生为自己的多元化路线辩解。他认为,在科技革命的前半段,因为风险非常大,所以需要小团队去探索。但到了后半段,红利变小,整合成为了释放红利的方式。这时候多业务的公司会比单一业务公司更有优势。


而携程董事长梁建章先生则表示,尽管多元化和专业化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中国并不需要更多的多元化公司。原因有几点:1.从大的历史趋势来看,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2.专业化有利于创新;3.全球化给更具创造力的专业公司带来更多的机会。


专业化的公司通常具有鲜明的特征。提起大众、奔驰、宝马,大家都知道,这是汽车制造厂家;巴斯夫是化工企业;拜耳是生物和制药;克虏伯是钢铁制造,就连产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西门子也有一个鲜明的辨识标签:电器设备。


大企业如此,中小型企业也不例外。德国370万家企业中,隐藏着一批极具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它们的产品质量精良,具有说一不二的定价权,在全球某一领域占有最高的市场占有率,是该细分领域的王者。关键是还不愁客户,几十甚至上百年稳定运营,是非常健康而优质的企业。


这些成功的中小型企业大都走专业化路线,一般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然后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


例如位于柏林的Kryolan公司,专为戏剧电影业提供专业化妆用品,德国市场占有率达95%;豪尼公司是世界卷烟机械的领袖,唯一能够提供全套卷烟生产系统的企业,在高速卷烟机械市场上拥有90%的份额;杰里茨公司专门制作舞台背景,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大型舞台用遮光布的生产商,其市场占有率是100%;伍尔特公司尽管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被应用到上至太空卫星下至儿童玩具,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业领域,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行业第一名,“高度专业性”是核心。为了能向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大都选择专业化路线,专注于市场的细分领域,在其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深度发展。它们并不追求占据整个行业或全产业链,而只是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创造独特的技术流程,把产品做精造绝。


反观国内一些昙花一现的企业,尽管短期内做得红红火火,也取得了可观的利润,但在胜利面前没有抑制住多元化的情绪冲动,盲目收购企业、延伸品牌,期望通过不断整合来获得“红利的释放”。其实,这类企业家之所以愿意如此尝试,多少有点“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维和情节。从深层次看,这种做法体现了经营者战略上的不清晰或不坚定。


德国经营者深知,企业要想保持产品的优势,离不开不断创新和执着的工匠精神。创新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撑,这一点,德国企业毫不含糊。德国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占总成本支出的15%,有的甚至高达30%。如果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研发费用就只能蜻蜓点水,难以对某一产品的研发形成有针对性的集中投入。


企业的创新当然离不开脑洞大开的创意,但创意的背后却是扎实的工艺技术和流程,工艺技术和流程的土壤离不开执着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载体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技工。如果企业发展战略过于多元,根本就无法体现出技工专业化的优势。


由于德国企业采取的专业化战略,导致某一类型产品在国内市场过于狭窄,因此不得不进行全球化纵深,努力向外扩展,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从而也造就了一个个雄踞世界市场的“隐形冠军”企业。


例如,1928年创办的Wanzel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购物及行李手推车生产商,远销世界130多个国家;Otto Bock公司生产的高科技假肢体占领了全球市场的一半,把产品销售到50个国家,总部设在汉堡的3B Scientific公司,是解剖学模型,模拟和医学教育产品的供应商,其年营业额的90%来自于国际市场;Hoffmann Group集团创办于1993年,是工业用精密测量仪器供货商,技术、质量、市场占有率达全球第一,年营业额达11亿欧元。


反过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给专业型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发展机会。全球化的特质之一是社会分工更为明晰、协作生产成为必然。即便是超大型的国际化企业也不可能生产所有的零部件,因为大企业做小零件不见得有优势,反而是中小企业更胜一筹。因此,越是全球化,中小企业便会从分工、协作中受益。中小企业通过配套、做好专业化的事情,获得了稳定的市场份额、确立了自己在细分市场的准确位置。


其实,德国企业也并不完全拒绝多元化,但他们的多元化是有边界的。多元化首先要立足于某一拳头产品,使其站稳市场、赢得市场,然后才开始考虑多元。


卡尔·贝可公司算是多元化走得较远的德国企业,他们生产300多种产品,为不同的企业量身定做,但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润滑油。有些企业即便在原产品没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选择新产品新项目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走稳健之路-尽量留在自己熟悉或相对熟悉的领域,不会刚做完餐饮点评就跨入打车。实质上,德国企业这种“多元化”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也还是专业化的延伸,亦即“不继续本业,又不脱离本行”。


关于企业“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争论,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其实也是“做大”还是“做强”的问题。“做大”可以是一个激励口号,但不能当真。如果“做大”真正成为发展战略,那么该企业可能就是凶多吉少。战略的精髓在于选择,企业家在诱惑面前必须做出痛苦而果断的取舍。


现实中成功的企业战略各有千秋,但都能找到与众不同、合适自身的发展路径。有些企业家幻想先把企业“迅速做大”,然后再来做强,这种想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中国大而不强、虚胖无力的企业不胜枚举。因此,只有做强才是根本,做大做久不过是做强的自然结果。


《隐形冠军》一书的作者赫尔曼·西蒙教授(Hermann Simon)为此做了很好的总结:“一大批不大却很强的世界级企业,他们在自己特定的领域已达到了最佳规模,同时占据了霸主地位”。简而言之,德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是:做强、做强,还是做强,做专业化的王者。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杨佩昌看德国,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